立夏
原创 马正文
我想到了故乡
和故乡的田野
我想到了被父亲镰刀
磨亮的黎明
还有那些被热浪侵袭的农事
还有父辈们一次又一次
弯下的腰身
表达着对土地的虔诚
一些节气
接二连三从土地里
拱出来
张老师诗评:
《〈立夏〉:土地的哲学与生命的礼赞》
诗人马正文的《立夏》像一把泥土中淬炼出的镰刀,割开现代文明的浮躁表皮,将读者引向故乡田野那片永恒的哲学疆域。诗中"镰刀磨亮的黎明"不仅是农耕劳作的写照,更是对生命本质的诗意提纯——当金属与晨光交缠,劳动者以肉体的弯折换取庄稼拔节的拔节声,这种肉体与精神的辩证过程,恰是农耕文明永恒的美学命题。
诗人以白描手法勾勒出的"父辈们弯下的腰身",在动态定格中形成了神圣的图腾。那无数次的躬身动作,既是对土地的朝圣,也是对时间的折叠。这种身体的重复性劳作,实则完成了与大地最深刻的对话:汗滴坠入泥土的瞬间,肉体的重量便转化为生命的重量,农事的周期律动里孕育着文明的遗传密码。
"节气从土地里拱出来"这一意象尤为惊心动魄。"拱"字不仅赋予时令以生命,更暗示了自然律令破土而出的原始力量。在现代性的时间观中,节气不再是墙上的日历符号,而是土地深处涌动的血脉,是作物拔节、候鸟迁徙、溪流解冻的集体无意识,是整个生态系统遵循的生存法则。
马正文的笔触在回忆与现实间穿梭,构建起多层次的时空对话。当城市居民在空调房里讨论立夏,诗人却让我们直视那被热浪侵袭的麦浪、被镰刀磨亮的黎明,这种对农耕文明的诗意复盘,在钢铁森林的背景下显得弥足珍贵。诗歌结尾的节气生长,既是对先辈智慧的致敬,也是对自然规律的谦卑认同。
这首诗的力量在于它拒绝沦为田园牧歌,而是在泥土气息中提炼出文明的钙质。父辈弯腰的弧度、镰刀与黎明的摩擦、节气的律动,共同构成了一种具有原生力量的美学,让读者在钢筋水泥的间隙,重新听见土地深处脉搏的跳动。马正文用最简朴的意象完成了最深刻的哲学命题:在大自然永恒的节律中,人类的生存姿态既是对土地的回应,也是对自身存在的沉思。这种将个体记忆升华为生命哲学的写作,让《立夏》成为现代人重新理解土地与文明关系的启示录。

作者简介:马正文,河南洛阳人。笔名独钓寒江、止水。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大河诗刊》签约作家。原洛阳日报.宜阳版新闻摄影记者。
有作品散见于《诗风》、《诗刊》、《星星诗刊》、《北方诗刊》《中国诗人》、《牡丹》、《淮风诗刊》、《神州诗词》、《河南日报》、《洛阳日报》、《河南散文学会》平台、《洛阳作家》、《建安风》等文学刊物和文学平台。出版诗集三部。先后获得国家、省、市级文学、新闻奖项50余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