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卑微处照见崇高
——《那一抹灿烂的晚霞》读后感
作者:墨染青衣
读完杨山坡老师的《那一抹灿烂的晚霞》,我长久地坐在书桌前,任泪水无声滑落。那个满头白发、双手龟裂的拾荒老人形象如此鲜活地浮现在眼前,她佝偻着背在垃圾桶旁翻找的身影,她将辛苦积攒的2001元投入捐款箱时的平静,她在讲述丧子之痛时的淡然,这些画面像一把钝刀,缓慢而持续地切割着我心灵的硬壳。
在这个习惯于以貌取人的世界里,我们何其容易犯下误判的罪过。初见文中老人时,我和那位张女士一样,内心涌起的是本能的嫌弃——"见到你都躲得远远的,生怕沾上了你身上的晦气"。这种反应暴露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通病:用物质标准丈量一切,将人的价值简化为可量化的外在条件。而老人用她的行动给了这种势利眼一记响亮的耳光——当她捐出相当于自己数月收入的积蓄时,那些衣着光鲜却吝于施舍的人在她面前顿时黯然失色。杨山坡老师用这个情节完成了对读者的第一次心灵叩击:我们有什么资格轻视任何一个灵魂?
随着故事的展开,老人的人生悲剧如剥笋般层层显现。丧子、丧夫的双重打击足以摧毁大多数人,但这位母亲却选择了将痛苦转化为爱的力量。特别触动我的是这样一个细节:她在灶前为儿子做饭时接到噩耗,"昏倒在灶面前"。这个家常的场景让悲剧有了切肤之痛——多少母亲曾在灶台前为子女准备饭菜,多少期待与爱意随着炊烟升起?而她的头发"一夜之间""像染上了白霜",这个意象如此强烈地传达出心灵创伤的深度。然而,正是经历过这样的黑暗,她后来散发出的光芒才更加珍贵。
老人与外孙女的关系构成了文章中温暖的支线。那个"像一朵烂漫的小花"的女孩,成为她重获生活勇气的契机。这提醒我们: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联结具有神奇的治愈力量。当老人从接送外孙女的任务中"毕业"后,她没有沉溺于被需要的缺失感,而是主动寻找新的价值实现方式——通过捡垃圾帮助他人。这种将个人痛苦升华为普遍之爱的能力,使她平凡的生命获得了史诗般的壮美。
谢静茹这个人物在文中起着重要的结构性作用。作为记者,她代表着社会的关注与记录;作为年轻人,她象征着代际间的理解与传承。当她含着泪水听完老人的故事,当她"足不出户"将这个故事转化为文字时,我们看到了良知的觉醒与传递。这暗示着:真正的感动必须转化为行动,深刻的理解应该促成改变的力量。《阳光晚报》头版头条的报道,实现了老人故事从私人领域向公共领域的跨越,完成了精神价值的最大化传播。
回到标题"那一抹灿烂的晚霞",这个意象的精妙之处在于它的双重性:晚霞既是一天的结束,也预示着新一天的开始;它既象征着人生暮年,也代表着精神的不朽。老人的白发与晚霞的辉光相互映照,构成了一幅关于生命终极意义的画卷——我们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它的密度与亮度。
合上这篇文章,我思考着自己的人生。在这个鼓吹成功学的时代,我们是否太过关注那些耀眼的"朝阳",而忽视了身边这些"晚霞"般的生命?那些在底层默默付出的人们,那些承受苦难却依然保持善良的灵魂,他们才是这个社会真正的脊梁。杨山坡老师用他饱含敬意的笔触告诉我们:崇高不在远方,而在眼前;伟大不在云端,而在尘埃里。
这篇文章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从来不是他拥有什么,而是他给予什么;不是他遭遇什么,而是他如何面对遭遇。当老人在垃圾桶旁绽放出比晚霞更灿烂的人性之光时,她完成了对物质主义最有力的批判,也给予了我们这些读者最珍贵的礼物——在卑微处照见崇高的能力。
【作者简介】
张龙才,笔名淡墨留痕、墨染青衣,安徽芜湖人,爱好文学,书法,喜欢过简单的生活,因为 简简单单才是真,平平淡淡才是福。人之所以痛苦,就在于追求了过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懂得知足的人,即使粗茶淡饭,也能够尝出人生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