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大陆公鸡酒”有奖征文特稿(徐一化、倪
夏明、梅常青、施永培、王金霞、徐慧敏、周世
忠
竞争时代的公鸡酒,何以“纯粹”?如何”现代”?
徐一化/上海
在长江入海处,有一座被江水环抱的绿岛一一崇明,这里不仅孕育了“东海瀛洲”的生态传奇,而且酝酿着一坛穿越七百年的醇香——崇明老酒。而在这琼浆玉液的传承者中,上海大陆酿造有限公司的“公鸡”牌老酒,如同一只昂首挺胸的金鸡,以清亮高亢的啼鸣唤醒人们对传统滋味的记忆,以醇厚绵长的韵味诉说崇明岛上的酿酒智慧。这只“公鸡”不仅仅是一个商标,更是崇明人勤劳智慧的象征,是岁月沉淀的液态琥珀,是海岛馈赠给世人的一份醉人厚礼。
作为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特色酒品,它在当今时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如何让其在保持纯粹传统特色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以实现更好的发展,这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换言之,竞争时代的公鸡酒,何以“纯粹”?如何“现代”?
首先要坚守“纯粹”,传承传统的品质与工艺。
一一坚守原料品质。公鸡酒的纯粹,首先体现在原料的精选上。在当今时代,要继续选用优质的崇明本地大米、糯米等粮食作为主要原料,确保粮食的绿色、无污染、高品质。严格把控原料的采购渠道,与当地优质农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保证每一批原料都符合高品质标准。同时,对于配料的选择也应秉持传统,遵循古老的配方,选用天然的中药材和香料,以赋予公鸡酒独特的风味和保健功效。
一一传承传统工艺。公鸡酒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酿造工艺,这是其纯粹性的重要保障。在现代工业化生产的浪潮下,要坚守传统工艺的核心环节,如手工蒸煮、固态发酵等。这些传统工艺不仅赋予了公鸡酒独特的口感和香气,而且承载了先辈们的智慧和经验。同时,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工艺进行优化和提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稳定性,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
其次是拥抱“现代”,创新营销与发展模式。
一一创新品牌推广。在当今信息时代,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品牌推广,是让公鸡酒更“现代”的重要途径。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渠道,制作有趣、有吸引力的内容,展示公鸡酒的酿造过程、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口感,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的关注。此外,还可以与文学社、网红、博主合作,进行产品试用和推荐,运用“征文”形式,扩大品牌影响力。
一一开发多元化产品线。根据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和口味偏好,开发多元化的产品线。除了传统的瓶装酒,还可以推出小包装、便携式的公鸡酒,满足消费者随时随地饮用的需求。同时,研发与其他饮品的混合产品,如公鸡酒与果汁等的混合饮品,满足年轻消费者对于时尚、个性化的追求。
一一拓展销售渠道。除了传统的线下销售渠道,如超市、酒类专卖店等,还要积极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建立官方网站和电商平台旗舰店,开展线上销售活动,方便消费者购买。同时,与电商平台合作,参加各类促销活动,提高产品销量。此外,还可以与旅游景点、文化场馆等合作,开展定制化销售,将公鸡酒与崇明地区的旅游文化相结合。
恰恰由于全球竞争的出现,我们更需要意识到创造力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公鸡酒得以保存活力的根本因素。我们认识到,在当今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让公鸡酒更“纯粹”、更“现代”,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坚守原料品质和传统工艺,确保产品的纯粹性和独特性;同时,通过创新品牌推广、开发多元化产品线和拓展销售渠道等方式,实现品牌的现代化发展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只有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公鸡酒才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继续传承和发扬崇明独特的酒文化。
站在长江与东海的交汇处,公鸡酒正迎来历史性机遇。当传统酿造智慧碰撞数字文明,当地方风土滋养全球味蕾,这只承载着七百年光阴的金鸡,必将在新时代发出更清越的啼鸣。其终极目标不应止于商业成功,而要成为东方生活美学的传递者、中国农耕文明的守护者、世界酒饮版图的革新者。如此,才能在岁月长河中,酿就穿越时空的永恒醇香。
【作者简介】徐一化,高级编辑、教授,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曾任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安徽省地方文献信息研究会副会长,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等。现为上海文笔精华研究会名誉会长。
酒之缘
倪夏明/上海
大陆公鸡酒,
中华老字号。
大陆公鸡鸣,
崇酒魅万里。
江口生宝地,
水中出净土。
沪上后花园,
美酒瀛九州。
酒。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所谓无酒不成宴。祭祀添丁须酒、红白喜事须酒、朋友聚会须酒、迎来送往须酒、烹饪做菜也须酒。一个家庭,生活在社会之中,就更离不开酒了。
翻开厚重的历史,中国的酿酒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从仰韶文化中发现谷物发酵酒的存在。到汉代发现了青铜蒸馏器,为以后烧酒技术奠定了基础。“以酒成礼、以酒载道”始终贯穿华夏文明史。其核心在于的社会功能与技艺传承 。
笔者喜欢酒,也喜欢藏酒,更喜欢饮酒。因此,每当晚饭来临,家人会聚餐桌,其乐融融。晚餐饮酒是我一大爱好,不论伴酒菜是优是劣,依然高粱白酒2、3两,或葡萄红酒4、5两,慢慢品尝,悠悠品鉴,美酒入喉,下肚穿肠,工作一天的疲劳很快被驱赶得无影无踪,换来酒后朦朦胧胧的快感惬意,舒畅至极。酒就有这样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无穷魅力,徜徉其中,乐在其里。
明代李时珍名著《本草纲目》中这样记载:酒性味“苦、甘、辛,大热,有毒,”具有“行药势、通血脉、润皮肤、散湿气、除风下气”等功效。适量饮用可“和血行气,壮神御寒。”笔者还有一个感受,就是:适量饮酒,可以驱除疲劳,有助于尽快入眠,提高睡眠质量等。还可以根据本身的实际症状,与中药为伍,泡制药酒,防病治病,强身健体。
现在退休了,但酒意更浓了。晚饭来临,小孙女冲进我的书房:“大大(我们这一带喊爷爷的昵称),吃饭饭唻……。”于是乎入座倒酒,孙女忙插嘴:“大大倒酒酒,覅倒太多噢。”嗲气的童声多么使我陶醉,尽现舒心愉悦的场景,酒还没喝,酒兴就已吊了上来了。小酒怡情,正应了一句古话:“酒不醉人人自醉,”嘿嘿,我乐此不疲,尽情逍遥。
三十多年如一日,与酒为伍,慢慢地对酒的优劣也就有了自己的认识与判断。
与酒结缘可要追溯到未成年的少年时期。老家南边的150米开外,坐落一家上海市属工厂——上海地质仪器厂,厂里有一资深工人,名周贵兴,由于家在崇明,故借住在我家的西隔壁(大伯家的房),一个大门进出。此人淳厚热情,没有大工厂老师傅的架势,时间一长,近邻之情油然而生,拉家常,互照应,关系融洽。我母亲也姓周,他长我父亲几岁,故平时称呼他为“周伯伯。”
每当暑假时期,他爱人带着两个女儿来这里度假,大女儿比我大一岁,小女儿小我一岁,因此我和弟经常与她俩常一起玩耍,不分彼此。她们的母亲崇明地方口音很重,开口就是“鱼(沪语音,意思是我)了、哈(崇明方言:啥、什么)喽。”我们则亲切称呼为“崇明阿姨。”崇明阿姨手很灵巧,什么都会做的。
周伯伯最大的爱好就是喝酒(黄酒),每天下班后在工厂食堂打一点小菜,或自己小炒一两个小菜,打开收音机,一边听电台里说书、讲故事,一边一个人自饮自乐,不喝上两汤盏(一种农村常用的白边小碗,约半斤装)是不罢休的,慢慢消磨晚上孤寂的时光。
周伯伯也是一个性情中人,遇到不开心时,常常会独自喝闷酒。细心的父母有时发现西边没有了欢乐声音,就叫我去看看。推开虚掩的门,看到周伯伯面色凝重,闷声喝酒。机智的我于是上前轻声地喊了一声:“周伯伯,”抬头看到是我,稍带微笑,“阿明(我的小名)来坐、来坐!”于是接上了话茬,我问他身体好不好(有慢性病的),他问我读书难不难,一来二去,忘记了心里疙瘩。“来、来、来,陪伯伯喝点小酒。”
“我从来都没有喝过酒。”
“哪有男人不喝酒的。”
“我还小,在读书呢。”
“喝酒就是要从小练起,以后才会有酒量的,我也是这样过来的啊!”
我有点心动,“那只能一点点噢,试试看。”
“好好、好好。”于是我人生第一次尝到了酒这个玩意儿。张口咪一点,感觉酸不酸、甜不甜,很难描述清楚,但还可接受。父亲看我没有回去,就找了进来,看见我在喝酒,面显难色。周伯伯马上对我父亲说:“老倪,阿明迭个小囡我欢喜,保证不让伊喝多的,主要是叫伊陪陪我,你放心好了。”由于父亲从没有与他红过脸,只能回说了一句:“不是的,老周,我怕他贪吃(其实家里是没有什么可吃的),打扰你了啊!”
这就是我喝酒的启蒙,周伯伯当之无愧是启蒙师傅。于是乎,一而再,再而三,经常陪同喝酒,酒量也随之渐进,同时也与周伯伯成了名副其实忘年交。
他是真的喜欢我,成年后,正式对我父亲提出要招我入婿,然我是长子,他家是长女,两人彼此都有封建观念,最后只能作罢。后来周伯伯申请了病退回了崇明老家,女儿顶替入厂工作,因此消息和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忘了。但绝不会忘了我是怎么与酒结缘的,并与之成为终身朋友的。尽管周伯伯现已不在了,但只要一提崇明,或一提起酒,就会想起崇明有一个周伯伯,带我成为与酒结缘之先人。
巧的是,受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文笔精华》研究会会长主编朱超群先生,崇明三位作家文友施永培、叶振环、陈进超先生之邀,非常有幸参与在崇明“上海大陆酿造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开展“大陆公鸡牌崇明老酒”有奖征文参访雅集活动。有机会去崇明采风,使我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
4月12日早晨,天气转阴,有轻雾,午后报有大风。参访一行分别驾乘5辆汽车,从上海不同的点位方向汇聚崇明。我们一辆车从安亭出发,由于石洞口汽渡因天气被迫封航,故只能绕道浦东,穿隧道,跨大桥,驶上陈海公路。拓宽修缮一新的陈海公路除了限速,与高速公路别无二致,中间绿化隔离,两边绿树鲜花映衬,使崇明这条东西大动脉更显绚丽多彩,美不胜收,而且畅通无阻。一路行驶一路景,花园道路在崇明。
10点左右,五辆车先后汇聚位于崇明区城桥镇秀山路500号的“上海大陆酿造集团有限公司。”受到了崇明三位文友施永培、叶振环、陈进超和公司陶彪总经理的热情迎接和盛情款待。更难能可贵的是有“局长诗人”之誉的原上海铁路局张春新先生、《上海散文》总编辑沈裕慎先生,两位均已八十多高龄了,仍风尘仆仆参加雅集笔会,并担当评委,可见此次雅集笔会的规格之高,受欢迎程度令人瞩目。
陶彪总经理首先带领我们参观了工厂和生产过程,介绍了工厂历史和传承,以及产品陈列室里各类酒品的介绍。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20座高耸的不锈钢罐,每个罐能容纳60多吨酒体。引进了21条全现代化的生产线,同时生产各类酒品。
崇明酿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当时崇明的农民使用当地生长的辣寥草(俗称酒药草)和大米一起酿制成酒饭,这种酒饭又香又甜,还带有酒精度,放置几天后变成米酒,这就是崇明老白酒的起源。
明末清初,崇明岛上酒坊、酒店星罗棋布,清康熙年间,崇明老白酒已远近闻名,享有盛誉。
上海大陆酿造有限公司创始于1919年崇明岛上的同德坊,1950年联合盛元丰酱园、汪同盛酱园、裕园酱园、刘万盛酱园、大昌酱园伍家酱园,私私合营为崇明大陆酱酒厂。旧址在崇明县城桥镇酱园弄口大河桥边(现今为中津桥路),至今还有酱园弄古迹。1954年又兼并大华、中华酒作坊,成立隆兴酒坊。是名副其实的中华老字号。
上海大陆酿造有限公司的酒品陈列室里,陈列各个品类,各种规格的酒品几十种,包装五彩缤纷,鲜艳夺目。有高粱白酒、老白酒、黄酒、葡萄酒、啤酒、清酒、威士忌、白兰地、果渍酒、酒酿饮品等等等等,应有尽有,琳琅满目。
中午款待我们一行的是一款享誉市场的“大陆公鸡牌”53°米(魅)香型高粱白酒——崇酒。深褐色瓷瓶装,敦实厚重,硕大一个崇字,独居中央,似观四海茫茫而唯崇我独尊,金光灿灿。此字是从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中借鉴过来的,既遒劲厚重,又潇洒脱俗。崇字的对面是“中华老字号”的专属铭文和标志,以及配料表等。
侧面上方为“大陆公鸡”牌注册商标。
拧开特制的一次性瓶盖,瓶口微倾,只见一条细细长长的晶莹的酒线柔柔地滑入杯中。细细观察,酒面平静温润,晶莹剔透。鼻近闻香,内敛而幽静,由内而外透发出大米本色淡淡的幽香。犹如深闺中的少女,贤淑优雅,用时间和功夫去慢慢品味其中的品质。陶总冠名之“魅”香,恰如其韵。呡上一口,感觉入口清雅、温润爽口、细柔绵长,无任何刺激感,回味柔顺,微有甜感。酒后唇齿留香,不上头,口不干,实为难得好酒。中华老字号,实至名归。
说来惭愧,同为一个市级行政区内,仅仅是一江之隔,这么一款好酒,几十年来我们居然不知名,让我们这些喜爱酒的文友们,还在外地的品牌中,寻寻觅觅找合适自己的酒品,深感惭愧。可能是因为一江之隔原因吧,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交流不够吧。这些不应该成为冠冕堂皇的理由吧!
当今崇明第二条跨江南北通道即将开通,让我们擂起大鼓,呐喊唱响,为中华老字号的“大陆公鸡”牌崇酒、系列酒跨过长江南北,销往全国各地、走向世界发挥我们的绵薄之力和迟到的爱。
崇明。上海这个最后的、最美的后花园必将在新的发展机遇中勇立潮头,乘风破浪,公鸡报晓,酒香九州。
大陆公鸡朝天叫,
跨江越海崇酒笑。
中华老字号傲骄,
誉满全球就来到。
2025.4
【作者简介】倪夏明,大型合资企业职工,企业报通讯员,文学爱好者。写过新闻报道、散文、游记和诗歌等,有数十篇作品,在行业报和其他杂志上发表。文笔精华研究会会员,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
酒之韵
梅常青/上海
崇明大公鸡牌酒,岁月的琼浆,
在时光长河中,静静流淌。
似梦的轻纱,轻柔地飘荡,
撩拨着心弦,如丝竹悠扬。
现实与幻梦之间,脚步彷徨,
那一抹醉意,令人神魂飘荡。
如仙的魔咒,神秘的吟唱,
引领着灵魂,挣脱尘世的网。
天地仿佛颠倒,乾坤亦能摇晃,
世界随其节奏,旋转出奇妙的光。
几百年的历史长卷里,
你是那跌宕起伏的波澜壮阔。
见证岁月的沧桑变迁,
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悠悠不绝。
琴棋书画的世界里,
因你染上斑斓的色彩,热烈。
艺术的殿堂之中,
弥漫着你独特的芬芳,馥郁。
崇明大公鸡牌酒啊,
你既登堂入室,走进朱门华厦,
尊贵的气质,在金樽中闪耀无瑕。
又俯身陋巷,踏入村舍小院,
质朴的清香,在粗碗里散发。
喜时,你是欢庆时刻的佳酿,
洞房花烛夜,甜蜜爱情你曾点亮。
他乡遇故知,重逢喜悦因你更狂。
金榜题名时,荣耀光辉与你共享。
文人骚客,借你抒发心中情长,
墨香与酒韵,交织成诗行。
官员显贵,用你彰显身份尊崇,
权谋与佳酿,相伴在朝堂。
崇明大公鸡牌酒啊,
因为你,多少逸事趣闻鲜活生动,
口口相传间,成为不朽的佳话。
因为你,多少佳作名篇应运而生,
字里行间里,承载着万千情思如霞。
穷时有你,慰藉生活的苦涩,
富时也有你,增添时光的欢畅。
千家万户的生活里,
你都是那不可或缺的存在,永远芬芳。
【作者简介】梅常青,1969年12月3日出生于安徽芜湖,现定居上海。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现代作家文学》微刊签约作家。上海散文研究会会员,《文笔精华》研究会理事、《双城人文》杂志副主编。作品散见于《作家文学》《安徽日报》《上海教育报》《上海散文》《新普陀报》《嘉定报》《卢弯报》《长征报》等十多家报刊。2018年两篇散文《守望2019》《月光》在“第五届相约北京”中国散文网征文获得一等奖。
大陆酒厂之歌
作词:小鱼(施永培)/上海
崇明米酒公鸡牌
大陆酒厂绽放光彩
中华老字号
百年传承历史记载
夏天喝酒公鸡牌
冰爽消暑凉快自在
冬天喝酒公鸡牌
温热入口暖流心怀
春秋喝酒公鸡牌
面颊红润如花儿开
月下喝酒公鸡牌
诗兴大发超过李白
郊野喝酒公鸡牌
行如武松壮志豪迈
家里喝酒公鸡牌
团聚欢饮家人几代
喝酒大陆公鸡牌
甘冽纯正倍受青睐
生态崇明岛
醇厚酒香飘海内外
喝酒公鸡牌 诗兴大发超过李白
大陆公鸡牌 醇厚酒香飘海内外
2024.12.26
【作者简介】施永培,崇明岛人,生长在四滧河畔,遂以小鱼自喻自娱。1977年12月的高考改变命运。自娱自乐写诗文,著有“小鱼系列诗文集”: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散文集《小鱼闲情》《小鱼游踪》《小鱼逸趣》(散文三部曲),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推介;由中国现代作家出版社出版《小鱼飞乐》《小鱼悠然笑》《小鱼哈哈哈》三部诗歌集,被《中国诗人作家网》推介。现系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煎饼(组诗)
王金霞/吉林
1.玉米粒
由绿到黄
两种颜色,就涂鸦了它的一生
长大的玉米粒脱去外衣
一起跳进磨眼儿
死去,活来
只为给胚芽的心,圆一个梦
2.煎饼耙
两根竹片夹着的一小块木板
由外婆的手,途经母亲的手
再到我的手
它记住了三代人的掌纹
3.磨面
磨杆不说半句情话
一辈子围着磨盘转
像极了弯着腰的父亲和纳鞋底的母亲
她们在石磨的指纹上写满情书
把命运粗粝的半径
打磨成撬动幸福的杠杆
4.摊煎饼
傍晚,灶膛里飘起火烧云
火舌吻上了鏊子,就这样
一圈一圈地,双手
摊开日子的毛边
5.吃煎饼
那时候,带补丁的衣裳上
还粘满苦麻菜的味道
风很大,小伙伴们
手攥着煎饼卷大葱
一口,就一缕雪花
6.送煎饼
第二粒纽扣膨胀的青梅
背起帆布包,抹一下眼睛回一下头
花头巾隐匿在村口那条肠子路的尽头
竹马追了二里地
把一摞煎饼、一个圆规递给她
松开紧扣的十指
一双无奈的鞋子,告诉
另一双疲惫的脚,快点回家
7.念煎饼
腕上画的手表,父亲吐出的烟圈
天上和水里对视的月亮
眼珠的孩子叫泪珠
这些圆形的事物
都不及,伸手不见五指的夜
母亲挂在天上的那张煎饼
【作者简介】王金霞,笔名留白,吉林省作协会员,吉林省文学院第三期作家高研班学员,柳河县作协副主席。出版诗集《山外月》,曾获第五届黄亚洲国际行吟大赛银奖,作品散见于《诗刊》《诗选刊》《诗歌月刊》《人民日报•百姓周刊》《山东日报》等。
爱喝大陆公鸡酒
诗:老作家徐慧敏
酒香也须勤吆喝
玉液琼浆杯中存
老板名流皆喊嗲
推杯换盏叙友情
过瘾最数公鸡酒
九旬老妇写诗文
最宜微醺添豪趣
激发诗人添精神
作者简介 :徐慧敏,女,人生90岁月。小时候跟随父亲学戏演戏,少女时代曾和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同台演出过,后改行做了小学教师,1963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新疆建设,退休后定居上海。因为爱好文学,尤喜撰写散文诗,已经写出8千余篇/首诗词歌赋,出版过三本诗集,与人合著诗集一本。是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宝山区作家协会会员、荷兰花海文学社、上海金秋文学社、上海嘉定文学协会会员、文笔精华研究会会员。
“大陆公鸡牌崇明老酒”有奖征文
那一碗热汤面
作者:周世忠
按我私下的理解,每个人对美食的认可,都有不同的偏好。在所有的原因里,除了家庭、民族、年龄和地域等等,还有一个,可能就是经历和凝结于其中的情感。顺着这个感悟,我想起一个热汤面的故事。
1972年春节前,我和几位北京、上海知青,相约从黑龙江兵团连队出发,回京沪探亲。北京知青中,排长陈志军为67届初中,是老大哥,比我们69届大2岁。他在上海出生,父母调到北京工作,他自小随迁,从小学到中学,学得一口京腔京调,全没了上海话的踪影。他姐大学毕业后在哈尔滨工作,我们因此照他的打算,在三棵树火车站转车前,先到陈排长姐姐家蹭口饭吃。
那天,一干青年男女约10人,下了从佳木斯到哈尔滨的火车,再坐公交,辗转来到陈大姐家。大大小小的旅行包,将楼道堆得满满的,引来同楼邻居的围观和同情。由于弟弟一个月前已致信打招呼,这一天,陈大姐早悉数将家中珍藏的上海卷子面拿出来,放在了厨房灶台。我们挤在逼仄的房间,饥饿疲劳让大家都不愿说什么,就那样呆呆地等着。热腾腾的面条一碗一碗端上来了,大家分成几批,都用了不多的时间,呼拉呼拉把各自的大口碗盛的那碗热汤面,吞进了肚子里。
“吃饱了没有?”“吃饱了!”我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陈大姐。其实,如果每人再来两碗,也都会扫荡一空。
回想起来,那顿面条的做法,是上海式的:清汤,放了葱花、味精和麻油。后来,听陈排长说,我们那顿面条用光的那些卷子面,是他大姐到上海看望外婆外公时,带回哈市的,用于在一年中改善全家3口人的伙食。
返城回沪,我和当年几位上海知青,曾计划到北京跟那里的战友相见,并请陈志军和大家吃饭聚谈,回顾那天吃热汤面的情景,表达迟到的感谢。可那时通讯不便,难以成行。后来有了手机和微信,才得到信息,说陈志军不久前得了癌症,退休不久便辞世了。
那碗面条的鲜香和美味,让我一直无法忘怀,也成了自己精神上、味蕾上的一个独特向往。回上海工作,尤其是退休以后,我常常一个人到饮食店去吃一碗面条,默默地回忆和咀嚼这个温暖而遥远的故事。
2025年5月5日立夏

周世忠简介
退休前为《新民晚报•社区版家庭周刊》记者、编辑。1970年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88年调入上海市计生委,后调至新闻单位,撰写了大量人口、社会经济和各类新闻报道,曾分获中国人口新闻特等奖、全国计生演讲十佳作品及多项上海新闻奖。2010年开始关注婚姻问题,先后采访上海第一届至第八届万人相亲会,作了大量报道,执笔撰写了《我的心愿——一位上海诚信红娘的自传》。热爱与创作诗歌,2024年4月制作美篇并自送以来,阅读量已超百万。不久前在今日头条自行推送诗歌,受到关注。
总编辑:山旮旯
责任编辑:袁德礼
负责校对:十一指、晚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