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封王:跨越时空的对话
董勇华
2025年5月,我来到永安城(蒙山),当指尖触到保留至今西段砖墙上“道光”字样的铭文时,广西蒙山的阳光正穿过河道,穿过那棵500多岁古玉兰树的枝桠,在诏令碑廊的大理石表面投下细碎的光斑。
500多岁的古玉兰树在五月风中沙沙作响,仿佛洪秀全在1851年用客家话颁布六道诏令时的声浪仍在流转,踏在这片土地,似乎每一寸都站着一位天国将士。男女平等,耕者有其田就是激励的号角。
M
我们从运江古镇过来约下午四点这样,我,青望W,笑余三人信步踏入永安州城,西城墙遗址的夯土层仍残留着太平军攻城时的箭镞痕迹。
这座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的古城墙,在1851年见证了改变中国近代史的关键时刻:洪秀全率两万太平军采用声东击西战术,从西南角登城而入,将永安州署改为天朝宫殿。现存150余米的西段城墙,墙砖上“道光”字样与弹孔并存,恰似一部用砖石写就的革命年鉴。我用手机拍下砖块道光铭文,感叹历史悠远而清晰。
武庙前两位汉服美女,正打卡拍照,她们是否知道,武庙厢房的梁柱间,至今残留着杨秀清商议军机的墨迹,当然或许也不用知道。这座始建于清顺治二年的建筑,在太平天国时期被改作东王府,飞檐斗拱间仍可窥见当年诸王议政的肃杀之气。最令人震撼的是武庙前那株高22米的玉兰古树,树皮沟壑中嵌着太平军将士刻下的“天朝”二字,每逢花期,雪白花瓣簌簌飘落,仿佛在为1500余件馆藏文物中的铁镣、铁弹与头颅骨举行无声的祭奠。
在永安史实陈列馆的玻璃展柜中,一枚断头的古炮正对着四座炮台遗址的方位图沉默。这尊铸造于道光年间的火器,曾在1851-1852年间与东、西、南、北炮台构成互为犄角的防御体系。炮身残存的铭文显示,其射程可覆盖从城东瞭望岭到城北红庙的方圆十里——正是这套立体化防御工事,让太平军在半年间粉碎了清军37次围剿。
诏令碑廊的六块大理石碑上,洪秀全用客家方言颁布的《永安封王诏》仍清晰可辨。这种将客家话定为“国语”的创举,与同期颁行的《天历》共同构成太平天国的制度创新。而1976年在眢井出土的300多件铁镣与祭器,则以残酷的物证揭示着这场农民起义具有反封建性,被砸烂的武庙神物就是物证。
出口处的“反腐倡廉教育基地”,洪秀全“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治国理念与当代廉政文化形成奇妙共振。后来我们又来到而梁羽生公园,园内“天风堂”的楹联“文光映日,到最高处开阔心胸”,恰是对太平天国“男女平等”主张的文学注脚——这位蒙山籍武侠宗师笔下的江湖,始终回荡着永安建制时期“女军”驰骋疆场的飒爽英姿。
当离开时,车载导航提示“距离金田起义遗址120公里”,忽然顿悟:蒙山不是太平天国的终点,而是这场改朝换代运动的基因库。那些刻在玉兰树上的“天朝”字样、嵌在城墙里的弹孔、沉在眢井中的铁镣,早已超越文物范畴,成为解码中国近代农民革命的精神密码本。
永安封王,必将与历史同在,如今西段城墙边:杨秀清,石达开,韦昌辉,冯云山,萧朝贵,铜像与城内中央的洪秀全像在夕辉,照耀下熠熠生辉!向后人昭示着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