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
文/樊志刚(辽宁)
登高望远
袅袅正春烟
一行雁影邈无迹
晴空万里
碧水长天
山川锦绣如画
映入眼帘
一展天地万古闲
万物感发应时
生机盎然
岁月如歌
人生似卷
一如妙笔生花
绽满枝头
色彩愈斑斓
2025春于大台山
童年遗趣
文/樊志刚(辽宁)
点点萤光零乱
粲粲星河邈远
残塘蛙鼓声又起
寂寂四野鸣蝉
常忆儿时随父
夜半相守瓜园
呆望星空常遥想
童心簇簇疑团
记得小时随父看管
生产队瓜园。夜幕
降临,蛙声随起,
四野鸣蝉。呆望星
空,许多疑困冥想
,流自于天真童心
,令父致难无解,
遂带着满腹疑猜渐
入梦乡。
春日感怀
文/樊志刚(辽宁)
一树繁华
没几日谢了春容
蜂拥蝶闹处
才几时荒了芳踪
汨汨小溪
流淌着童年的梦
点点星空里
闪动我梦中憧憬
几经沧桑
走出了迷失困惑
几番苦历练
淳化了天真性情
勘破生死
一句佛号常相伴
了然无牵挂
放下自在归莲径
诗评
樊志刚的三首诗作以细腻笔触勾勒出自然与人生的多维图景,兼具哲思与抒情,呈现出三重层次的美学特质:
一、景语入画:自然意象的诗性解构
《登高望远》以“春烟”“雁影”“碧水长天”构建开阔意境,视角从天际收束至“山川锦绣”,通过“邈无迹”与“映入眼帘”的虚实对照,将春日生机提炼为“天地万古闲”的永恒意象。《童年遗趣》则以“萤光”“星河”“蛙鼓鸣蝉”编织夏夜肌理,“呆望星空”的孩童视角里,虫鸣与星子成为记忆的鲜活注脚,具象化的乡村夏夜跃然纸上。《春日感怀》中“一树繁华”到“荒了芳踪”的极速更迭,以花开花谢的物理过程隐喻时光流逝,自然意象成为承载生命体验的容器。
二、情语铸魂:生命经验的时空对话
三组诗贯穿“今—昔—悟”的情感脉络:登高时“万物感发应时”的当下觉知,守瓜园“童心簇簇疑团”的童年追忆,以及“几经沧桑”后的人生顿悟,形成时间维度的立体叙事。《童年遗趣》里“随父相守瓜园”的细节充满温度,劳作场景与亲子互动交织,将个体记忆升华为一代人的集体乡愁;《春日感怀》以“小溪”“星空”串联童年与成年,“走出迷失”“淳化性情”的表述,则显露出历经世事的澄明心境,情感内核从怀旧转向自省内观。
三、哲语叩心:存在本质的诗化思辨
诗作在写景抒情之外,暗藏对生命本质的叩问。《登高望远》以“岁月如歌”“人生似卷”的双重比喻,将个体生命置于“万古闲”的天地坐标系中,既见渺小亦显珍贵;《春日感怀》末句“放下自在归莲径”直入禅意,通过“勘破生死”的顿悟,完成从“繁花谢尽”的怅然到“佛号相伴”的超脱。这种“人间烟火—生命困惑—精神超越”的递进结构,使诗歌超越了单纯的咏景怀人,成为对存在意义的诗意作答。
结语:在日常中照见永恒
樊志刚的诗善于在“春烟”“萤光”“溪声”等微小物象中捕捉永恒,以“童年遗趣”“春日感怀”等日常经验为切口,照见时光深处的哲思微光。其语言兼具古典诗词的凝练与现代诗歌的晓白,在传统意象与当代语境的碰撞中,构筑起一片承载乡愁、哲思与生命顿悟的精神原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