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来说“五一”
张月明
今年《五一劳动节》,从5日1日开始放假,到5月5日结束。这5天里,员工不上班,孩子不上学,高速不收费。
139年前的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36万产业工人,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举行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大罢工;最终获得了胜利。为纪念这次工人运动,1889年7月14日,在法国巴黎召开了各国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大会把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将5月1日定为法定劳动节,放假1天。从那时起,中国人开始每年过“五一”,到今天整整过了75年。
在这漫长的75年里,“五一”内涵也在与时俱进。
五十年代过“五一”,“五一”是游园集会的。人们换上节日的盛装,聚集在广场公园,开展各种庆祝或娱乐活动,国家部门也在这一天,召开大会,对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
六十年代过“五一”,“五一”是工人阶级的。那年月,不吃苦,不流汗不叫劳动,坐办公室的人,称之为人民的勤务员。勤务员是要为工人老大哥服务的,劳动节工人放假,勤务员不放假。那时候的劳模,确确实实都是第一线的劳动者。掏粪工人上报纸,公交售票员当典型,打油井的做榜样。劳模精神折射出一个民族在特定时代的人生价值和道德取向。穿上帆布工作服,拿着铝饭盒,走在大街上,就能体会到“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味道。
七十年代过“五一”,“五一”是贫下中农的。那时候伟大领袖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于是乎,成千上万的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城里做工人的父母也会利用“五一”的假期,到知识青年插队的农村来看孩子。在农村,“五一”正是农忙季节。农民们没有劳动节的概念。城镇各级革委会,会在这一天敲锣打鼓组织送肥下乡,体现对农业劳动者的尊重。卷起裤角的泥腿子走在大街上,城里人不敢瞧不起,说不定将来哪一天,自家孩子就要去农村与泥腿子为伍。
八十年代过“”五一”,“五一”轮到知识分子了。“全国科技大会”开过以后,改革开放总设计师说:“知识分子也是工人阶级一部分”。从此做了“臭老九”读书人,终于可以与工农兄弟平起平坐了。街头的宣传画上,工农兵身边出现了戴眼镜的形象。全国学“枪杆子”的同时,也逐步向“笔杆子”倾斜。
九十年代过“五一”,“五一”开始让位给商人。全民下海经商,“投机倒把”不再是罪过,摆地摊子的“无职业者”成了先富起来的一群人。全民、集体企业体制开始改革。叫了几十年的厂长、书记改口叫老板。按照改革推行者的初衷,先富来的一批人要带动后富的一批人共同致富。结果是先富起来那一批人压根就不愿意带着后一批人致富。红太阳担心出现的贫富阶层开始显露端倪。工人阶级不再领导一切,农村也不再是大有作为的天地。劳动的含义变得宽泛起来,挣钱是衡量能耐的唯一标准。“笑贫不笑娼”一度见怪不怪。劳动不再与体力有关,也不再与付出有关。流汗的不挣钱,挣钱的不流汗,三十多年计划经济时期的按劳分配原则,被市场经济轻而易举的颠覆了。
到了二十一世纪,政府体制开始凸显优势,分配逐渐向职务倾斜。曾经“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大小都弄了个“人大”、“政协”的委员,他们也不再是坚守在第一线的体力劳动者。“在职就读”拿文凭风气肆无忌惮泛滥起来。“五一”成为领导者安抚劳动者的日子。“劳动最光荣”不再有人提起,劳动成了进城农民工脚手架上谋生的手段
《五一劳动节》从全国放假一天开始增加到了放假5天,五一劳动者的节日,失去了劳动意义的内涵。终于和春节,国庆、中秋节一样,演变成了放假、出游的日子!
写于 2025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