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日第八节
(八月八,乡下弹脚换铜板)
路边
华历八月初八是什么节呢?我们宜兴民谣说:“八月八,秋兴节,金风夜露白,蚊子大如鸭,城里争看蛐将军,乡下弹脚换铜板。”民谣很清楚,八月八是秋兴节,民俗活动是看斗弹脚。
弹脚学名蟋蟀或促织,俗称蛐蛐,弹跳能力可以是身高的几十倍,所以宜兴人叫它弹脚,是一种啮食植物叶茎根的穴居农害昆虫。弹脚种类较多,中国主要种群为中华蟋蟀等,雄性为争食物配偶和地盘,善鸣好斗,有白露将军之称。
弹脚既是害虫,捉它灭它就是应该,我想最早就是为了庄稼地里除害而捕捉它的,后来发现它们还是斗角士,正好用来观看取乐。宜兴《丁蜀镇志》说:“斗蟋蟀原是一种民间游戏,人们乘着秋兴,借斗蟋蟀取乐。镇上有不少人喜欢斗蟋蟀,尤其是士绅。丁山地面斗蟋蟀的场所很多,其中以大水潭边的斗阁庵场面最大,最为热闹。”
民间游戏是好事,无可非议,我的童年时代虽然不讲秋兴之节,却也成群搭道捉弹脚斗弹脚。唐代诗人张志真说蟋蟀:“花丛月下总吱吱,正是秋声欢唱时。得意之时多失意,三五成群捉蛐蛐。”好,这么一叫,引得大人小孩都来捉了。但斗弹脚在旧社会沦为赌局,那就是陋习了。
《丁蜀镇志》对秋兴节斗弹脚,有较为详细的述说:斗局叫秋兴会或秋兴局,搭有高大的秋兴台,台上放着斗笼,主持人即台主将各人带来的弹脚放进专用纸筒里,用厘等秤称重并编定次序。开斗时,台首坐着坐闸板即公证人,两边立着牵引弹脚的牵手,斗笼边坐着监局即斗主。斗笼由木板围成,中间有闸板,顶板是竹丝栅栏。弹脚由监局放入自身一侧斗笼,上覆笼布。坐闸板掀布查看,见弹脚开钳则说“将军欢”。两边都欢了,监局报赌码。赌码有白票黄票两种,譬如白票五元,就是输赢五元。白票指小赌,黄票就是大赌了,几十几百上千元不等。台下观众也有参赌的,叫帮花,由坐闸板记下姓名和赌码。监局有必胜信心的还可放轿,即若输加倍付资,引得己方帮花一片叫好。赌码敲定,坐闸板宣布“请发将军”并抽取闸板,牵手各自引导弹脚出战。最后坐闸板宣布胜负,胜方弹脚由监局收回自己弹脚罐并披上红绸,这才高高举起威风凛凛走下台。
因为赌博,求赢动力很足,丁山窑场某些窑老板甚至疯狂到停窑,一门心思赶秋兴会。不仅跑宜兴,还跑常州。秋兴局虽以八月初八为节点日,但进入八月就开始了,有些地方到九月底才结束。这个季节里你如能捉弹脚,就可以到秋兴会上去叫卖,换铜板不成问题,健壮的还可以换来银子。斗弹脚不仅老板绅士爱玩,朝廷权贵也爱玩。窑主斗弹脚,窑工喝薄粥,这还是小事。权贵带着权玩,百姓就遭殃了。蒲松龄《聊斋志异》里有篇《促织》说:明代“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以致朝官责县令,县令责里正。“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南宋宰相贾似道,好声色走马,常与群妾伏地斗蛐,而且为人刻薄自私专横跋扈,有这样的领导,国家命运将如何呢?最后贾领导顺手将赵家江山也卖了,南宋皇朝在他手里画上了句号。
解放后成人斗弹脚基本绝迹。近年生活条件好转,养花养鸟成为时尚,宜兴如扶风桥等地秋兴局有所复苏,但也掺杂有赌博现象。外地如京津大城市,有蟋蟀专门市场,全国还有中国蟋蟀专业委员会,可见盛况。号称中华第一蟋蟀县的山东宁津县,2010年将西元8月15日定为蟋蟀文化节,我认为这有点欠妥。日本人去中国化,废除了老历,将传统民俗节放在西元日。我们中国人为什么要步其后呢?
2014年4月 宜城龙背山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