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
作者:雪丰谷
江水如镜继续在反光
有些情绪,浩浩然一泻千里
雨点催促马蹄,蛙鸣唤醒池塘
广袤的田畴,麦已见芒
台风“蝴蝶”跃跃欲试
我知道,用不了太多时辰
在地下沉默的知了
就会登临枝头,杠杠滴
亮出自己的金腔
与口吐莲花的人不同
这些红尘中的地下工作者
扒一层皮也要争鸣,唱法再土
哪怕只吐一个字
也凸显其高度。惟发自肺腑
才能将内心的敞亮,感动麦浪
2025年5月5日
《立夏》以细腻意象勾勒季节更迭的生命张力,语言灵动而富有哲思,在自然图景与人文隐喻间构筑起深邃的诗意空间。
意象鲜活,勾勒立夏图景
诗中“江水如镜”“雨点催促马蹄”“蛙鸣唤醒池塘”等意象,以拟人化笔触激活立夏时节的动态画面:江水的静谧与雨势的急迫形成张力,蛙鸣的清脆与田畴的广袤互为呼应,既点染节气物候特征,又暗藏时光流转的韵律感。“麦已见芒”紧扣立夏“见麦芒”的农事特点,为全诗注入沉甸甸的人间烟火气。
隐喻精妙,叩问生命姿态
诗人以“台风‘蝴蝶’”隐喻潜在的自然力量,暗喻季节更替中暗藏的能量博弈;“地下沉默的知了”则是核心意象——它们“扒一层皮也要争鸣”的生存姿态,既是对蛰伏良久后迸发生命力的礼赞,亦暗含对“口吐莲花的人”的微妙对照。“金腔”“土唱法”的反差,消解了世俗对“发声”的评判标准,强调“惟发自肺腑”的真诚价值,赋予自然物以超越物性的精神隐喻。
哲思深邃,解构存在意义
全诗以“感动麦浪”收束,将个体生命的“敞亮”与天地万物的律动相联结,在“地下工作者”与“红尘”的对照中,解构了喧嚣与沉默、平凡与崇高的二元对立。诗人通过立夏时节的自然观察,实则在叩问:当我们褪去浮华,能否如知了般以本真之态,在属于自己的枝头,唱响生命的纯粹与热烈?这种对“真诚发声”的礼赞,既是对节气精神的诗意诠释,更是对当代人精神困境的温柔回应。
整首诗在自然意象与生命哲思间自由穿梭,于二十四节气的宏大框架中,捕捉到微小生命的闪光瞬间,让立夏不仅是季节的刻度,更成为照见灵魂的明镜——或许这正是诗人赋予节气诗歌的独特价值:让时光的流转,终归于对“人如何存在”的永恒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