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历史深情回望 时代精神自觉建构
李孔涛《遵义颂赋》荣获一等奖剖析
巩武威

在文学的璀璨星空中,李孔涛以其对红色文化的深度挖掘、日臻成熟的艺术笔法及丰厚的创作积淀,成为备受瞩目的创作者。从在《中国诗歌网》《央广网》《齐鲁晚报》《山东工人报》等平台发表数千篇作品,到多次斩获 "中华情"" 祖国好 " 等全国性奖项,其创作轨迹始终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2023 年,《气壮山河 英勇不屈》获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三等奖,而新近《遵义颂赋》荣膺一等奖的佳绩,更标志着其创作生涯的又一次跨越。
一、红色主题的深度开掘与时代呼应
李孔涛的创作始终扎根于红色历史土壤,形成鲜明的主题辨识度。2023 年获奖的《气壮山河 英勇不屈》,以抗日战争为背景,通过 "烽烟漫卷"" 铁骨铮铮 "等意象群,勾勒出革命先辈的精神图谱,奠定了其作品中激昂悲壮的情感基调。这种对英雄主义的书写,在《遵义颂赋》中得到延续与升华 —— 作品聚焦遵义会议这一历史转折,以赋体特有的铺陈手法,既再现" 湘江血浪 ""赤水惊涛" 的惨烈战局,更着力刻画 "遵义楼上灯火明,力挽狂澜破迷津" 的关键瞬间,将历史叙事与精神颂歌熔于一炉。这种主题选择绝非偶然,而是源于创作者对红色文化当代价值的深刻认知。从早期《伟哉孔子》《焦裕禄在兰考》对传统文化与时代楷模的致敬,到近年持续深耕革命历史题材,李孔涛始终以文学笔触回应 "传承红色基因" 的时代命题。《遵义颂赋》中 "长征精神传万代,赤子之心照乾坤" 的结句,既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当代精神建构的主动介入,这种主题上的连贯性与深刻性,成为其作品屡获认可的重要思想根基。
二、艺术手法的迭代升级与文体突破
从《气壮山河 英勇不屈》的三等奖到《遵义颂赋》的一等奖,见证的不仅是荣誉的进阶,更是创作技法的跨越式提升。在结构建构上,前者以线性叙事铺陈英雄事迹,后者则采用赋体特有的 "总分总" 架构,开篇以 "巍巍遵义,雄踞黔北" 起兴,中间分 "忆往昔峥嵘"" 赞会议伟力 ""看今朝传承" 三章,形成历史纵深感与逻辑层次感的统一。语言艺术的精进尤为显著。《遵义颂赋》充分发挥赋体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的特质,在保留《气壮山河 英勇不屈》中 "浩气长存"" 英魂永驻 "等铿锵语汇的基础上,融入更多古典辞赋的美学元素:" 娄山关上月如钩,战士豪情冲斗牛 "化用诗词意境," 赤水迂回神鬼惊,奇兵四渡鬼神泣 " 巧用对仗与叠韵,既保持现代汉语的流畅性,又彰显传统文体的韵律美。这种对赋体文学的创新性运用,使历史叙事兼具文学感染力与艺术审美价值,成为作品在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三、厚积薄发的创作积淀与影响力建构
李孔涛的创作成就,根植于长达几十年的深耕不辍。作为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散文学会等会员,他在《中国诗歌网》《央广网》等国家级平台及《齐鲁晚报》等地方媒体发表作品数千篇,形成了从基层到全国的传播矩阵。早期《伟哉孔子》入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会集》,展现其对传统文化的稔熟;"中华情"" 祖国好 " 等金奖的获得,印证其作品在主题深度与艺术水准上的全国性认可。这些积累在《遵义颂赋》的创作中转化为独特优势: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把握(如遵义会议召开的具体情境、长征路线的地理特征),源自长期对革命史料的研读;对赋体结构与语言的驾驭,得益于对《洛神赋》《赤壁赋》等经典的反复揣摩;而作品中 "继往开来,共筑中国梦" 的时代强音,则是其作为创作者社会责任感的自然流露。2023 年《气壮山河 英勇不屈》入选《物以载心》专集,更证明其作品已进入主流文化传播体系,这种持续的影响力建构,为《遵义颂赋》的获奖提供了坚实的专业背书。
从地方奖项到全国荣誉,从单篇佳作到主题系列创作,李孔涛的文学之路印证了 "厚积薄发"" 守正创新 " 的创作真理。《遵义颂赋》的一等奖,不仅是对其个体创作的肯定,更标志着红色题材文学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 —— 当历史叙事与艺术表达深度融合,当个人笔力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优秀的文学作品必将在岁月长河中绽放永恒光芒。









作者简介:巩武威,淄博市文联原副主席、国家一级编剧、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山东轻工学院客座教授等。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