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缓缓伸出手,指尖摩挲过缝纫机斑驳的漆面,粗糙的触感勾起了无尽回忆。在我家阳台的静谧角落,这台老缝纫机宛如一位沉默的见证者,默默伫立,承载往昔的点点滴滴。机身上,“鹰轮”二字醒目依旧,踏板上“聯華出品”四个繁体字,散发着古朴的气息。岁月无情,在它身上留下了斑驳的印记:机身漆面脱落,两侧木腿被磨得油亮,铁制踏板也磨损严重。如今,它因零件老化无法运转,可那平整的台面,却是我读书、写作的一方天地。每当我坐在它身旁,往昔与母亲共度的温暖时光,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母亲与父亲结婚后,先后在察北牧场和五一牧场生活、工作。父亲作为牧场的畜牧师,每日迎着晨曦出门,踏着月色归家,一心扑在细毛羊育种工作上。母亲虽缠了足,行动却丝毫不受影响,操持起家里的大小事务来,有条不紊。照顾年幼的我们、打扫屋子、准备三餐,桩桩件件,母亲都安排得妥妥当当。随着我们兄妹陆续出生,家庭开销日益增大。听父亲回忆,在1958年那个物资极度匮乏、买东西都得凭票的年代,为了让一家人穿得暖和,父母省吃俭用,攒了大半年,才把这台缝纫机带回家。自那以后,缝纫机便成了母亲的得力助手,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温暖与希望。

孩童时代的我,对母亲用缝纫机做衣服的场景充满好奇,常常目不转睛地观察。每当清晨,柔和的日光透过窗户洒进屋内,母亲便坐在缝纫机前开始劳作。阳光照亮她专注的神情,她缠了足的脚,有节奏地踩动踏板,“嗒嗒嗒”的声音,打破了清晨的宁静。母亲的双手在布料间快速移动,不多时,一块普通的布料就变成了合身的衣服。母亲十分节俭,总是选择在白天借助自然光做活,既把活儿干得漂亮,又节省了能源。
小时候的我们十分顽皮,衣服总是很容易破损。记得有一回,我在牧场玩耍时,裤子膝盖处被尖锐的石头划破了一个大口子。我忐忑不安地回到家,以为会挨母亲的责备。没想到,母亲看到后,只是温柔地笑了笑,丝毫没有责怪之意。她不紧不慢地找出一块颜色相近的旧布,坐在缝纫机前认真缝补。母亲不仅把破洞缝得严严实实,还绣上一只可爱的小鹿,让裤子焕然一新。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我们总是穿得干净整洁,走在牧场里,常有人夸赞我们兄妹穿戴整齐,我的心里别提多自豪了。

时光飞逝,姐姐长大后,成为了一名教师。每逢节假日,姐姐便会放下手中的工作,陪母亲一起做缝纫活。母女俩坐在缝纫机前,一个裁剪,一个缝纫,配合默契。碰上牧场忙季,家里事情繁多,姐姐的帮忙让母亲轻松不少。她们一边做针线,一边唠家常,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屋子。

母亲的善良和热心在牧场里是出了名的。邻居们衣服破了,都会来找母亲帮忙。不管自己有多忙,母亲都会放下手中的活,热情地接待大家。有一年,邻居家孩子要参加牧场庆典,前一天新衣服被扯破了,一家人急得团团转。母亲得知后,毫不犹豫地放下给我们做的活,熬夜把衣服修补得看不出破绽。邻居一家对母亲感激不已,母亲却总是笑着说:“大家都是邻居,互相帮衬是应该的。”
后来,父亲工作调动,回到万全县农牧局,直至退休。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商场里的衣服琳琅满目。这台缝纫机渐渐被闲置在阳台角落。但母亲始终舍不得扔掉它,闲暇时,她就会拿着抹布,仔细擦拭缝纫机的每个角落,轻轻抚摸着它,回忆那些忙碌又温馨的日子。

母亲95岁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台缝纫机,成了母亲留给我最珍贵的遗物,我将它悉心收藏。抚摸着机身,母亲专注缝纫的身影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它承载着母亲对家人无私的爱,见证了家庭的幸福变迁。它时刻提醒我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份美好,将母亲勤劳善良的美好品德融入灵魂深处,带着这份爱与力量,坚定地迈向未来,让这份家庭的温暖,在岁月中延续传承,成为我生命中永不熄灭的火种,照亮自己,也温暖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