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拥蓝关马不前”里的蓝关在哪里
熟读唐诗的人,都知道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诗的背景发生在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正月,韩愈时任刑部侍郎。唐室崇佛,三十年一迎佛骨,该年正值轮期。皇帝下令从凤翔法门寺的真身宝塔中,将释迦牟尼佛的一节指骨迎入长安供奉,并送往各大寺庙,让百姓敬香礼拜。韩愈是儒家学说的坚定捍卫者,坚决反对这种过分信佛的行为,便写下著名的《谏迎佛骨表》,劝谏阻止,指责信佛对国家毫无益处,甚至说出了崇佛短寿的言辞。皇帝大怒,要杀韩愈,经过裴度等人说情,才把他贬为潮州刺史,要求立即上路,迅速离开长安,且同时将家人一起贬迁。
潮州在广东的东部,远在千里。韩愈独自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之时,又值大雪,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侄子韩老莲之子,他一直养育的侄孙韩湘赶到。韩愈悲愤不已,于是写下这首著名的诗。
那么,诗中的"蓝关"在哪里?
在历史上,蓝关的位置并不固定。先秦之时,在峣山以南,蓝水河北,人称峣关。北周之时,移至山外青泥城北侧,又称青泥关。建德二年,周迁蓝田县治于青泥城北的峣柳城,次年称蓝田关,此为其名称之始。隋大业二年,蓝田关又迁牧户关处。明清时,又迁至离秦汉峣关不远的蓝桥河村附近,所以牛兆镰统撰的蓝田县志所标"蓝关"即在于此。
唐时蓝田关在牧护关一帶,诗中既言"蓝田关",那就应该在此位置。事实上,牧护关北的凤凰山南,有湘子沟。牧护关有文公祠,自唐以后香火不断。
有一种说法,认为故事发生在秦汉峣关处,甚至连牛志都持这种说法。
依据之一,就是韩愈写有《南山诗》,其中描绘的雪景与"雪拥蓝关马不前"相合。节录如下:
前年遭谴谪,探历得邂逅。
初从蓝田入,顾眄劳颈脰。
时天晦大雪,泪目苦蒙瞀。
峻涂拖长冰,直上若悬溜。
褰衣步推马,颠蹶退且复。
苍黄忘遐睎,所瞩镵左右。
杉篁咤蒲苏,杲耀攒介胄。
专心忆平道,脱险逾避臭。
有些词生僻,兹翻译如下:
前年我遭贬,南去途中又与终南山不期而遇。先从蓝田进人山中,山势之高,张目四顾,使人颈痛头疼。又遇上了阴晦天气,大雪纷飞,我流泪的眼睛,更加苦于朦胧不清。走在险峻的路上,拖着长长的冰冻,一步一滑,几乎要溜滑而下。于是我挽起了衣服,一步步推着马,进进退退,艰难向前。行色苍皇急促,顾不得向远处浏览,眼睛所关心的,也只是前后左右的路途。路旁的杉树和竹篁矜披上白雪,似乎夸耀着其生长繁茂,发出光亮集中起来如甲胄一般耀眼。这时候只顾专心致志地想着赶快走上平坦的山路,脱离险境的心情,比避开恶臭还要急切。
初看,此情此景,不正合"雪拥蓝关马不前"么?加上"初入蓝田"的话,似乎这故事就发生在峣岭下。
不过,细细揣摩,两首诗所说意境是有差异的。《南山诗》所述,是作者在雪中行走过程的艰难,应该在峣岭上行走。
恰好,作者还有诗文描写了他在另一次被谪于南方的艰难行程。皇甫湜《韩文公神道碑》说,愈“擢为御史,(贞元)十九年,关中旱饥,人死相枕藉,吏刻取息。先生列言天下根本,民急如是,请宽民徭而免田租之弊。专政者恶之,行为连州阳山令。”
韩愈这次没有家人随从。他有一首诗《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其中说的很清楚。
中使临门遣,顷刻不得留。
病妹卧牀褥,分知隔明幽。
悲啼乞就别,百请不颔头。
弱妻抱稚子,出拜忘惭羞。
僶俛不回顾,行行诣连州。
朝为青云士,暮作白头囚。
商山季冬月,冰冻绝行輈。
并且这次韩愈是同亦任御史,联名上奏的张署一同遭贬,并且一路走的。韩愈以后有《祭河南张员外书》,怀念逝去的张署,也就是上诗中的"李十一拾遗”,他回忆说: "岁弊寒凶,雪虐风饕;颠于马下,我泗君眺。夜息南山,同卧一席;守隶防夫,抵顶交跖。"他们被差役押着,骑马在雪中行走,因路滑马失前蹄,被颠了下来。晚上住的地方非常拥挤。
相反,赠湘子诗,却是讲大雪隔阻了行程。"马不前",是无法再前行了,而"家何在",明显是指家属随谪,自己骑马前行,将家人拉在了后边,不知道行在何方。所谓湘子"远来应有意",是湘子本远离家,恰逢回来,听说自己遭谪,先赶了上来。爷孙相会,湘子决定陪自己一同去潮州。
只有大雪拦程,家人随后才能赶上。这从《祭女挐文》明显看出:
昔汝疾极,值吾南逐。苍黄分散,使汝惊忧。我视汝颜,心知死隔。汝视我面,悲不能啼。我既南行,家亦随谴。扶汝上舆,走朝至暮。天雪冰寒,伤汝羸肌。撼顿险阻,不得少息。不能饮食,又使渴饥。死于穷山,实非其命。不免水火,父母之罪。使汝至此,岂不缘我。草葬路隅,棺非其棺。既瘗遂行,谁守谁瞻。
从诗中看,韩愈同家人苍黄分散的,走时女儿病极,只能坐與,而韩愈自己骑马,只能先行。后来韩愈因雪不能行,耽搁了时间,家人赶了上来,一起匆匆忙忙赶行程,以致女儿死去,草草埋在路边。
从以上情况看,《南山诗》叙作者行程艰难,但尚能行,其意境同贞元十九年被贬阳山的诗文更加附合。
不过,最值得注意的是"前年遭谴谪"这句诗。说明韩文公连从贬到还,一共三年。而韩愈元和年间819年正月因上疏《论佛骨表》,贬为潮州刺史,四月抵达潮州,十月量移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820年九月,回朝任国子祭酒(从三品),只有两个年头。
而贞元十九年(803)十二月十三日韩愈被贬,于次年春抵达阳山县就职。贞元二十一年(805)八月,韩愈获赦,授江陵法曹参军。次年六月,他奉召回长安,官授权知国子博士。连去带回,恰好三年多一奌。回顾往事,可称"前年"。
而且,贞元年间,韩愈回长安时38岁,精力尚属旺盛,且他担任权知国子监博士,尚属闲职。登山尚有精力和时间。这同《南山诗》所显露的轻松愉快的情绪也一致。
相反,元和年间遭贬,对韩愈精神打击非常严重,大大超过了贞元年间。这次回京时,韩愈已经52岁,离他去世剩下不过四五年时间,精力已衰退。且他一开始担任国子监祭酒,属于正职,后来又先后担任兵部侍郎和吏部侍郎,官高事繁,登临高山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综上所述,《南山诗》是写贞元年间韩愈遭贬的事情,很难证明《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的"蓝关"在峣岭南的蓝水谷里。其应在牧护关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