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我年轻时候的故事
作者/刘运华
时光悠悠,一晃六十多年过去了,我老“刘”已愈古稀之年,人活到这个岁数,常常自发感叹回忆,总喜欢怀旧,老想起过去的事情,记不清有多少风风雨雨,带着苦涩和清新,跟着感觉一路走来,人老了就有一点迷糊,聪明难糊涂,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而我,真的糊涂也!
昨日瞧见一张五十多年前的旧照,见影忆往,又想起了十七八岁的青春年华,钩现了那段曾经历过的岁月,寂寞乡村,郁郁葱葱的树木,逝去的田野风光,在我脑际萤光屏上依稀可见,很多被忽略的东西重新放光,很多生活的碎片,被重新拼凑成一幅幅画面,知青们的面容,熟悉的身影,如此遥远又如此切近,仿佛有许多话题要说,感觉青春就像一部厚厚的书,一读再读,每天都在思考新的问题,续写新的一页。俗话说:“能受天磨真好汉,不遭人忌是庸才”,岁月无声,路巳远去,往事如烟,然而,有许多不少的经历,在我的记忆里永不消逝。

我岀生在一位普通工人的家庭,家有四子妹,我是老大,在衡阳市六中读书,那时教育改革,初中高中合读四年。运动时期我读小学,没有参加红卫兵,举着红旗大串联,贴大字报,“炮打司令部”造反有理!不过加入了红小兵,当时也不知啥想的,那根筋不对劲,还想把父母亲给取的名字,改为刘红兵,这个念头延续了一段时间,作业本上歪歪曲曲也写过,户籍上我是没办法更改的。这大概就是我孩童时的信仰,信仰什么?自己也搞不清楚,只凭一时热情而巳。学校组织合唱团,齐声高唱:“我们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童声清纯,好听。那时年龄小,不𢤦事,只是好奇,没有参加文革期间的帮派斗争,记得当时口号:用文斗不要武斗!造反派戴着红袖章,用绳子牵着牛鬼蛇神地富反坏右份子,打着赤脚,戴着高帽子,敲锣游街,脖子上用铁丝挂着牌子,上面写着打倒某某走资派,破“四旧”立“四新”,相信科学,破除迷信,南岳大庙里的菩萨都堆积在废墟之中。记得湖北里小学墙外边有两棵千年大榕树,树底下有座石头砌的石房,里面有几个黑白花脸的彩绘小人,我好奇的用棍子戳了一下,有弹性,会动,可能是土地公公婆婆吧?我手下留情,还是保持着那份天真的童真,相信人们供奉的神像,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和情感,在我的概念里,神灵会保佑我们!诗曰:“秋云淡夜迢迢,花落庭前随叶飘,枯坐书斋只影伴,一灯如豆写童谣”。仿佛又看到了曾经度过的少儿时光,在那时光里,有淡淡的泪影,甜甜的微笑,还有一股向上的冲动!后来批林批孔批“臭老九”,张铁生的“读书无用论”,听说他参加高考时,什么都不知道答,在考卷上写了一些文字,触动了当时的考官,那是我读小学时略略略知晓的一些模糊记忆。六十年代苏联卡我们脖子,撒退援助专家,用苹果大小规定标准尺寸的铁圈验收还外债,国家困难,人民生活紧张,计划经济,物质定量供应,买什么东西都要票,粮票,布票、豆腐票等等,是那个年代的标志。忆苦思甜,挖野菜吃红薯,过苦日子我也经历过,目睹了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大跃进人民公社,自力更生艰苦奋发图强,大练钢铁的热烈场面,应该说我们这一代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祖国的历史变迁和发展我们都遇上了。
在校期间学工学农学军,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高中毕业后,唱着革命样板戏《红灯记》“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纠纠”!告别父母,响应祖国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1975年2月22日清晨,坐在两边贴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上山下乡干革命”的横幅标语的解放牌大卡车,拎背着行囊,胸前戴着大红花。当汽车离开市区时,欢送的人群敲锣打鼓,场面非常热闹,亲人们含着泪水,现在想起来还记忆犹新,令人振奋!那时候的公路弯弯曲曲,路程显得格外遥远,我们青春年华,那是激情燃烧的年代,热血沸腾,朝气蓬勃,对未来充满期待和憧憬,怀着美好的希望,来到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双林公社双林林场,用当时的话来说:“到农村去,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林场的老农热情的迎接我们,帮我们搬行李,打扫房间,安排住处,杀猪宰鸡,招待欢送一起来的的亲朋好友,那场面像过节一样,大家都喜气洋洋。记得我神气的穿着军装戴着军帽,站在一幅“满怀革命壮志勇攀高峰”的宣传画前拍了一张照片,现在想起来,应该是表示对生活充满信心“来日随得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满怀雄心壮志,对未来的一种理想的追求和愿望吧!
当时我满腔热血,认为农村大有作为,可热闹过后,等待我的是艰苦的生活和辛勤的劳动。农村干的是体力活,靠力气吃饭,谁力气大,挣的工分就多,而我手不能提,肩不能挑,干什么都非常吃力,挣的工分最小,我的“薪水”八分。第一年吃国家补助口粮,第二年开始全靠自己挣工分了,现在年轻人羡慕我们“知青”生活,问:“你们那时发工资吗”?这个问题,真把我问住了!我们起早贪黑,摸爬滚打,一年下来,到了年底只能分到三十四元钱。
第一年我被分配到林业组,组里还有几位女知青,攒着两只羊角辨,又说又笑的,给劳动增添了一番乐趣,一边挖地一边唱山歌:“连就连呀!我俩结交一百年,那个九十九岁死,那个桥上等三年”!歌声清朗动听,甜蜜蜜的,如果当初我爱上一位喜欢的女知青话,那就有故事说了,在我的生活中,又多了一页美好的爱情篇章了!可惜,不知道用什么词来描述自己,是笨还是傻,值得活到现在,也没有找到答案?应该是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每天就知道出工,挖坑种树,“修补地球”,挖山不止,手磨出了水泡,痛不痛自己知道。天蒙蒙亮就出早工,上午九点钟吃早饭,中午一点钟吃中午饭,下午天黑才收工,劳动时找借口去解手,其实就是想偷偷休息一会儿。挖地时前面的土挖松了,后面又踩紧了,又要挖第二次。烧砖砌房子挑砖,我挑的最少,女知青都比我挑得多,在大家眼里,我就是一个不行的“杠杠”也。
理想与现实之间发生了碰撞,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我虽然有绘画的特长,但也得面对现实,写字画画当不了饭吃,必须辛勤的劳动,才能挣到口粮,而且在那个年代,谁干的好,就能保送上大学,优先招工,和我一起来的知青,有关系的基本上一个个都走了,我还呆在那里,不是滋味,度日如年。有位老农说:“小刘,你起码要干八年”!我的妈噻!京剧《智取威虎山》有句台词:“八年了,别提它”!看见他们一个个返城离去,我只好端起大碗,喝碗乡村米酒,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拿起画笔,画了一幅素描,“愤怒的眼睛”,横眉怒目面对这冰冷的世间,当时的心情,简直是糟透了,满腔热情化成一片冰水。
那几年的乡村生活,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为了生活,必须坚持苦干,绘画不能当饭吃,干活挣工分才是硬道理!还好,后面又继续来了新知青,我心里才好受些。在一个中秋月夜,我和其他四位知青,围坐在田坝上,喝血酒结拜兄弟,那是在艰苦的环境里,都想得到相互照应的一种体现,我们一起劳动、一起生活、一起快乐,一起走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他们都比我早离开林场,先后进了城,五个都有不同的归宿,最成功的就是现在五个人都还健在。秦荣生开了一个小餐馆,张力在外贸局干事,丁卫星在沿海地区从事技术工作,马跃敏带着他的维修队,在全国各地打工,我成了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
我喜欢画画,常常背起画夹写生画速写,农民对我的评价是,干什么事都还可以,就是体力小了些。当时林场有大小水牛黄牛十二头,水牛耕田用的,只有一个上年纪的老农放牛,忙不过来,林场带队干部商议,让我俩轮流放牛,一拍即合,就这样当了“放牛娃”。
清晨赶牛上山,头牛带着一群牛,沿着熟悉的路程,只要控制了头牛,放牛就轻松了,赶到山坡的一片草地上,牛吃它的草,我看我的书,画我的画,那段期间我还是很充实的,蓝天白云,绿树丛林,山间一束束鲜艳的杜鹃花,开的那样热烈,那样火红,那样艳丽动人,让我完全沉浸在美好的遐想之中。
但也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牛在山坡上吃草,我躺在草地上看书,牛就偷偷把农民的菜给吃了,这下就糟了,我就得从林场的菜地里挖菜赔不是,组里还的扣我工分,反正我工分低,也只有这样才能自己安慰自己。有一次,牛从栏里跑了出来,把自己的菜也给吃了,有人叫我:“小刘,你还不快去,牛跑岀来了!”我吓得半死,还好早发现,不然的话那几块菜地就“买单了”,那就惨了!我的搭档老农告诉我说:“牛没有吃饱,下次要注意”。为了让牛吃饱肚子,大家都收工了,我摸黑才把牛赶回栏里,迎着朝阳出,伴着夕阳归,牛放的还行,在农忙时我也和大家一起双抢,插秧杀禾,其实放牛只放了一年多时间,大部分还是在开荒种地,做砖烧瓦,挑红薯、西瓜去集市去卖,我的成绩得到场领导的认可,在林场加入了“共青团”。虽然一年多的“放牛娃”生涯短暂,但却是我生命中一段特殊经历,我这个“放牛娃”的雅称一直沿用至今,老知青聚会,他们都还会亲切地叫我“放牛娃”,听起来还是蛮舒服的。
无论在林场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还是后来较为轻松的“放牛娃”生涯,无论是激情燃烧的日子,还是迷茫消沉的时候,我都没有放弃读书和学习,那时没有电灯,常常伴着马灯读书到深夜,读了苏联作家高尔基的《在人间》《童年》《我的大学》,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勇敢面对困难,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梦想的信念,并写了许多读书笔记和心得:“一个人需要的东西愈小,他的幸福就愈大,一个人的愿望愈多,他的自由就愈小”。虽然读书让自己的眼睛有点近视,但是让我感觉到自己内心的充实,最终有了用武之地。写了自编自导《育苗》、《打倒四人帮》小剧本,因为我架着一副眼镜,剧组导演让我演剧中角色张春桥。演出得到区、公社,当地乡民的高度评价,那时演出人山人海不是夸张,我们是当时的“名星”!后来,我被派到乡村搞工作组,在村民的土墙上画了一个拳头,打在王、张、江、姚头上宣传漫画、受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好评。
因为我的艺术才能,公社要我去放电影,县文工团要招聘我,我的梦想是当个画家,就碗言谢绝。恢复高考时,去泉溪古城考试落榜,考艺术学院也名落孙山,心情不好,情绪低落,借酒消愁,但我一直对未来充满期待,一直拼命的干活挣工分,一边学习、一边积累经验、一边掌握知识,最终为我回城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的青春时光,是在农村度过的,让我回味,让我感慨,放牛、挖地、看书、学习、绘画、思考人生、一次下乡的经历,让我记住了一辈子!那段难熬的时光,至今还浮现在我脑海中,难以挥之而去,并对我往后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山那水,那么曾经的梦,还有你我知青们的故事,唯有知青之间亘古不变的情感,至今遇见了就会存在,正可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过程与结果,结果巳不那么重要了,生活本身就是悲喜交加,所以要坦然面对,笑看人生风雨路,淡泊平和心自安,回城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一想起双林林场,什么事都不算事了。
曾经看过一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写道:“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一个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时,你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碌碌无为而感到羞耻”。挫折和磨难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一份宝贵的财富,有了挫折和磨难的人生会更精彩,有人忙忙碌碌一生,到头来一事无成,只留下无尽的悔恨,有人虽然历经磨难,甚至处在生命的边缘,但敢于与命运拼搏,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更多,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我的青春虽然磋砣艰难,但我不后悔,在渐修渐悟中跳脱出来,显示出一个纯清的世界,给自己营造一种愉快轻松的心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苍山无言,自有高度也!
蓦然回首,回头看看四年的知青生活,走过的是岁月,留下的只有故事,随风的记忆了,尤其是知青之间充满兄弟姐妹般的情谊与爱心,在我生命的里程中,联结了知青的情结,点然了生命的火焰,燃烧起那难忘的岁月的火把,我们经历的那段青春有关的艰难的日子里,极富有历史沉重感,是一片挥之不去的记忆。
我把青春献给了农村,我最美好的年华是在“广阔天地”里度过的,我将把农村这几年的生活,写成一篇自传回忆录《我的知青岁月》,更加详细地描述我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在热闹中回忆,在时尚中怀旧,记录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留给世人一个温暖的故事。
《采桑子. 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人的一生何其短暂,正如毛泽东在诗词中所言:“人生易老天难老”,跟岁月的长河相比,百年时光何其渺小,我经历的磨难又算得什么?与其怨天怨人,不如珍惜当下,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有生之年,去看看这个世界,顺其自然,快意的生活,有诗曰:“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随意吟诗一首,岂不乐哉!
心中热烈,青春常在,今天是五四青年节,写一篇散文,记录我年轻时候的美好时光,一路勇敢向前,成为最好的自己,青春永存,青春万岁!
2025年5月4日刘运华晨随笔
作者简介:刘运华,1955年出生于湖南衡阳,从事教育工作,喜欢文学、美术、摄影,爱好骑行、游泳,有时候写写游记,记录美好生活,远离名利的纠缠,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多篇作品发表在公众号平台、刊物、报纸。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凡夫易谈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石根丹青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