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缸十三蒡的传说
路边
我叫王保根,生于1947年,我们王家是大家族,祠堂也特别大。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红塔乡要设立粮库(后称红塔粮油管理所),就把粮库设在我们王家祠堂里。我父亲兄弟三人,老大叫王岐刚,老三叫王茂湘,他是老二,叫王岐湘。家里有家谱,保管在我伯父家。最后一次修谱大约就是1948年,我兄弟四人,大哥叫王顺根、二哥叫王福根、三哥叫王才根,我最小,名字也上了谱。
据家谱记载,我们这一支王姓,兴盛于杨通政时代,人口众多。在宜兴闸口楝树港还有分支,他们那一支民国时出了个名人叫王汉勋,是空军队长,也是当时少有的全天候飞行员,1937年10月曾率20架低空攻击机,从南京起飞,给上海吴淞口日军以沉重打击。
杨通政是我们王家人,开始大家都叫他王笆斗,怎么姓杨了呢?这就有故事了。由于王家家谱毁于“文革”,如今已没人能说出王笆斗的大名。相传王笆斗自幼家庭困苦,却是聪明好学。虽然进不了塾学识不了字,但村上大人讲什么,他总是很用心听。
一天,有位挑笆斗的上村,他见笆斗里都是些花花草草,有些还是自己见过的,便问挑笆斗的,挑着这些草做什么。挑笆斗的见是个小孩,也就告诉了他一些中草药知识。王笆斗兴趣大起,后来见他来,竟追着要拜其为师。挑笆斗的也很稀奇,这么小的孩子,竟然这么好学,就真答应了。不几年,挑笆斗的患病卧床,带信来叫十几岁的王笆斗去。王笆斗便继承了他的衣钵,王笆斗绰号因此而来。
过去看病有坐堂郎中有走方郎中。一般走方郎中腋下夹个脉枕,只搭脉开方,药由病家自己去街镇购买。挑笆斗郎中则自带药材,用笆斗挑着,专看疑难杂症。所带药材,一般药店还不一定有。走方郎中必须断文识字才能开药方,挑笆斗郎中则不一定。
话说大明朝万历皇帝,一天去给太后请安,发现太后眉头紧皱,一幅痛苦摸样,便问母亲是否身体抱恙,可曾传御医。太后说传了,未开出药方。万历听闻,只好先说几句宽慰话。回到大殿,即唤御医再进宫诊治,谁知一连几个御医,都是支支吾吾说不出所以然。万历帝一怒之下,把这些御医都杀了。既然御医都束手无措,肯定是了不得的大病。于是命各州府贴出皇榜,招天下名医进宫。
这天王笆斗挑着笆斗,来到一处府城。见众人围着皇榜看,他也凑上去看热闹。只听有人说:“这病不好治,好治也不用贴榜了。”不料人多拥挤,把王笆斗的笆斗挤脱了一只,失重的扁担飞出,打到了前面官爷身上。官爷大怒,一把过来抓住王笆斗的胸衣。王笆斗吓得惊慌失色,冲撞官爷,别说坐牢,杀头也是有可能的。急中生智忙说:“官爷息怒,只因听得招郎中,急忙过来应榜,未曾想脚下打滑,误撞官爷,还望体谅。”
官爷一愣,问道:“你能治太后的病?”王笆斗听的是太后病了,惊得差点脑子转不过来。心想这太后病了不找御医而贴榜,岂不是恶症绝症?凑热闹时根本不知道这是招医的榜,而且是皇榜。但话已经说出,反悔也晚了,只好硬着头皮,装得很轻松地说:“走南闯北,还没见过我不会治的病。”于是知府派人将王郎中送去了京城。
王笆斗进宫,照例是牵线搭脉,即拉一根线,一头扣在屏风后太后手上,一头请王笆斗诊断。别说望闻问切,连太后的影子都看不到。既然到这一步,开弓没有回头箭,只好多动脑子了。王笆斗装模作样把手指搭在线上,便说病情我已知晓,根治也不难,一是要每天搭几次脉,以观察病情变化,而是要研配特效药,需费几天时间。
这样一说,万历帝只好让你住在宫中了。王笆斗善于套近乎,花言巧语再加出手大方,不仅骗得看管太监放松警惕,连太后身边人也愿意跟他说话。其中有个贴身嬷嬷,负责为太后沐浴更衣,略透露了些信息。王笆斗猜测,大约是太后阴部生了疖痈,疼痛难忍。这种事别说御医,就是在儿子即皇上面前,也不好明说。再根据嬷嬷说的太后烦恼、易出汗来看,疖痈一定不小,而且内部脓已成熟,需要手术排脓,药物清淤消肿。
王笆斗取来一尺余直径小盆,里面放上面粉,请嬷嬷拿进去,让太后浴后轻轻坐一下。嬷嬷照做了,王笆斗看着拿出来的盆,不仅知道了疖痈位置,还得知了疖痈大小,竟有鸡蛋那么大。于是做出治疗方案。他大胆地做了把小刀,埋在面粉疖痈处,请嬷嬷再去给太后轻轻坐一下。结果太后一坐,刀口碰到疖痈,太后发出“啊”的一声痛苦大叫。外面太监一听不好,立马将王笆斗绑起来要押走问斩。王笆斗大叫:“我还有后续治疗,太后之恙不日就将痊愈!”
嬷嬷听得外面声响,急忙出来传太后旨意松绑。原来太后一声大叫后发现,疖痈破裂,脓水涌出,虽有些小疼,却是一阵轻松。也知道了王笆斗的良苦用心。王笆斗拿出他自制的速效丹给嬷嬷,嘱其每天三次先用温开水洗患处,再辅速效丹,数天即可。这速效丹,倒是王笆斗的独家秘方,据说有只懒蛤蟆腿被蛇咬伤腐烂,找了几天终于找到一株草药,懒蛤蟆咬断草茎,让汁水与伤口接触,伤口眼看着便好了,被正好在一旁屙屎的王笆斗看到。王笆斗便用这种草制作速效丹,每每效果奇好。几天后,太后果然痊愈,万历帝听闻,龙颜大悦。
万历帝问王笆斗,想要什么奖励。王笆斗虽然家里穷,却知道这时不能有贪心,便说:“草民不要金不要银,只要老家有间厅,能做个坐堂郎中为百姓治病,不用风吹雨淋挑笆斗就行。”万历帝其前已经了解了他的家境,见他不贪心,还一心想着为百姓治病,非常高兴。就说:“朕就帮你满足心愿,许你坐堂行医。不过也不用急着回去,你可先在御医房走动。喏,那边有官帽,你可随意选一顶戴上。”王笆斗遵旨,就去选了一顶好看的。万历帝说这顶是六品通政使帽,官品太小,你可以重换一顶,王笆斗说:“就这顶吧,我不认得字,当大官会误事的,误了事,就有辱圣恩了。”万历帝见其这么懂事,更是高兴:“好,高风亮节,该赏,朕就送你个见官大一级。”
边上太监一听,悄悄提醒王笆斗说:“王大人,你做了通政使,又见官大一级,简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呀。而你这王姓,三横一竖,这是天地通吃,不妥不妥。”王笆斗一听,朝万历帝拜谢说:“臣杨通政叩谢圣恩。”万历帝一愣,马上明白过来,又是哈哈大笑。
后来王笆斗衣锦还香,不仅建造了通政使府,还为族里建造了大祠堂,通政使牌坊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还高高矗立着。因通政使府前后都是梅花园,通政使府也被称为梅庄。太平天国战乱,梅庄被毁而落败,前后梅园也跟着风景消失,只剩下地名前梅和后梅。
王笆斗不贪,不等于万历帝不给奖励,实际上给了很多,不然哪有钱买地造房?据说后来王笆斗年老作古,陪葬的金银就装了九缸十三篣。缸是一种陶瓷容器,篣呢?红塔人都知道,篣是一种畚箕类竹器。用九只缸十三只畚箕装金银,明显夸张了,但也说明财宝很多。清代不断有人到红塔来盗墓,大约就是冲着这些财宝来到。可是不知杨通政真正的墓在哪里,因杨通政出殡,出了许多虚殡。
还有一个传说,梅庄西面的白龙河,在蒋潭到程潭一段,因有杨通政进出的官船码头。来往船只到此,摇橹的要把橹抽上来,掣帆的要把帆落下来,犹如街道上过相府门前要下马下轿一样,以避官威。不过也有人说这与杨通政无关,是另有高官大将居住或落葬于此,高大的牌坊产生了威望。
据陈家村1954年出生的沈顺才说,20世纪70年代初,上级号召整田成方,许多小墩小塘被挖平填没,在今红塔中学南门公路处,挖墩时出土到了杨通政古墓,引得他们这些中学生都去观看。可惜当时没有文物保护意识,也没有专业人士去考证古墓价值。
(2025年5月,王保根口述,路边整理)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