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日第七节
(七月七,乞巧女儿祀织女)
路边
华历七月初七是传统的女儿节,这个节气习俗的最早记录者也是我们宜兴的周处将军,可见那时七夕俗就很风行。周处《风土记》说:“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河鼓织女。”河鼓是河鼓星,也就是俗话牵牛星或牛郎星。那么这个习俗的愿望是什么呢?南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说:“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石为针,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这里说得很清楚,是乞巧。中国是农业大国,男耕女织是过去的主要持家格局,女儿都希望有双针织巧手,这也是获得美满婚姻的保证,所以七夕节被作为女儿节传承了下来,2006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追根七夕节,则来源于牵牛织女的传说故事。牵牛织女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中东方青龙组的两颗星,文献记载早在夏代立国前,随着牛耕和纺织技术的应用,牵牛和织女的名字便用于星名了。后来人们将两星配对,编出了一段美丽的爱情神话,所以现代也有人说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诗·小雅·大东》说:“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再后来在《古诗十九首》里,牵牛织女的故事就更详尽了:“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抒。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但当时求爱和求子活动,有三月初三的祓禊节,所以七夕就传成了女儿节。
人间万事天帝管,天帝叫太一,实际上太一只是领导,负责管理的是星宿星君。根据分工,河鼓管理关梁,织女管理瓜果,所以祭祀多“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我们宜兴过去,姑娘们祭织女不是用田里摘来的瓜果,那不算本事,而是用面粉加糖加油,做成各种瓜果模样烤熟,这才显示巧手。上午做果供晚上用,做好后会洗把头。那时的姑娘平素会自制香水贮备,即采摘一些芳香花卉蒸汁。洗头时加点香汁,所以姑娘的头发总是香的,叫丫头香。洗好后再去采些瓜叶取汁洗脸,据说能美容,还要采来凤仙花染指甲,妖娆的还会画画眉涂涂口红。城里小姐画眉涂红会买来眉丸和胭脂,眉丸是一种加了龙脑和麝香的眉墨,胭脂是浸了香汁的丝绵片。乡下丫头就简单多了,嘴唇用洋红搽,眉毛用靛黛画。靛黛属于蓝靛染料生产的副产品,乡村货郎也当眉墨廉价叫卖。爱美是女儿的天性,七夕节的丫头就格外漂亮。如果祭品果放在那里,第二天早上发现结了喜网即蜘蛛网,则大吉大利,说明织女有应了。
这天还是我们宜兴儿童天文知识学习日,傍晚时分,家长会引导孩子们看巧云,夏晚云彩多,孩子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把云看成各种人物动物和树果农具等。夜幕降临后,则看天河,辨北斗,找牛郎织女。长大出门远行迷路时,认准北斗就会有方向。我记得《十螺歌》就是小时候七夕节学会的,螺就是手指指纹是螺形,否则便叫畚箕。据说十指螺数暗预着孩子的将来,其歌词是:“一螺巧二螺庸,三螺倔头四螺蒙(指布蒙眼不识字)。五螺富六螺穷,七螺挑粪桶,八螺做长工。九螺骑马十螺官,无螺一场空。”如果初七恰逢立秋,还要增加吃西瓜的内容,这叫交秋吃西瓜,秋痱不来落。
这天午时姑娘们还会玩巧针戏,即取井水河水各半放盆中置于烈日下,把缝衣针漂在水面上,针静止时,针尖对谁谁就是今年的巧女。晚上还要一起望月穿针,清代诗人吴曼云《江乡节物诗》说:“穿线年年约北邻,更将余巧试针神。谁家独见龙梭影,绣出鸳鸯不度人。”你看,这就把爱情也寄托进去了。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