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手记
一献给“五.四”之词
秦俑颂歌
(原创首发)
甘肃 刘志军
这篇记叙诗,今日“五.四”重发……诗稿所叙,是大中华历史长河中的
一处亮点……它不仅是陕西的事,而是整个民族,横贯华夏的事!
它不仅是老一辈的事,更是新一辈的必修课……
青年强则中国强!
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这篇诗稿,是对当代青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有效教材,备修课的典型资料——作者。
引子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
千古一帝秦始皇
妇孺皆知
车同辙
书同文
一统大中华
成为中国历史长河中
功勋卓者的
一世始皇
秦始皇的
两大宏伟建筑
其一是
“万里长城”
其二是
“秦兵马俑”
这两大
诗史般的
建筑
盛称绝世杰作
令世界惊叹
令天下传奇
01
扬志发的
“千年一掘”
历史总有
惊人一幕
杨志发
我国的一位
普普通通的
农民
我军的一位
退伍老兵
我的战友
我的老兵哥哥
手足兄长
他的那一锄
他的那一掘
打开了两千年
沉封的
历史
开创了
“世界八大奇迹”的
门栓
见证了
秦始皇
地下兵团的
神勇雄姿
在历史长河中
一颗耀眼新星在东方的
地平线上
冉冉升起
02
总理批复
在那个
“破旧立新”
在那个
”造反有理”的
年代
秦俑的破士而出
秦俑的石破天惊
可以说
不合时意
也可以说
不是时候
我们敬爱的
恩来总理
顶着层层压力冲破
艰难险狙
高赡远瞩
明确批示
挖掘
保护
开发
利用
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
人民政府的支持
关爱
关心
关注
这才使
沉睡千年的
秦俑
从此重见天日
03
特殊使命
俗话说
好钢用在刀刃上
由伟大领袖
毛主席
朱德
周恩来
贺 龙
等老一辈
无产阶级
革命家
缔造和指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为中华民族的
解放事业
前朴后继
浴血奋战
建立了
丰功伟绩
谱写了
不朽传奇
那一年
那一月
那一时
那一刻
一项持殊使命
降落何处
剑指何方
国防部的
叶部长
亲自把关
亲自定夺
从精英中
选精英
从勇士中
选勇士
从良将中
选良将
从英雄中
选英雄
目标有了
单位有了
他们就是
兰州军区
陆军四十七军
步兵一三九师
四一五团
三营九连
他们是四百六十万
人民军队中
出类拔翠的
军中精英
他们一个个
都是
出生如死的
良将
他们是
我们军中
百战百胜的
勇士
他们就是
万里长征路上战功赫赫的
“红九连”
04
战士责任重
光荣啊
“红九连”
幸运啊
“红九连”
在建军四十三年的历程中
“红九连”
滿誉而归
可以豪不夸张地说
“红九连”
就是
中国工农红军成长的脚步
战斗的啸烟
胜利凯歌的
缩影……
井岗山
吹响过
九连的号角
大渡河畔
有我们九连的勇土在冲锋
平型关上
痛歼日㓂
建伟功
百团大战
留威名
战功赫赫
史册载
英雄连队
将帅涌
三五九旅
有王震
七十七团
著名功
南泥湾
开过荒
丰衣足食
有传统
解放战争
东北行
四野十纵
四十七军
一把炒面
一把雪
抗美援朝
跨过江
出过国
仗仗打的
精又精
九连战旗
火样红
九连勇士
一个个
不是秦俑
胜似秦俑
薄古厚今
作者咏颂的
是人民的
子弟兵
05
短兵相接
幸运之星
降落“红九连”
做出这一决策者
四一五团政委宫勇丰
副团长周美华
正是由这两位军政主官
一锤定音
才决定了大功九连的命运
团政委亲自
部暑
讲座
动员
九连的一百二十二名
钢铁卫士
群情振奋
人人写请战书
个个表决心
发场革命传统
完成圣神使命从1975年9月至1977年6月
年对年
月对月
这支英雄的
劲旅
整整在秦俑
施工现场
苦战了
二十四个月
一
住——
临时用玉米杆塑料薄膜
泥巴
等等简易材料
搭建的工棚
九个战斗班组一个连部
一个饮事班
十一座工棚
依次座落在
施工现场
水——
驻地无水
需要到数公里以外的
镇上去拉
这就是那个年代
人民军队的
生活环境
二
施工现场
宽——
五十余米
长——
八百米上下
深度——
四米以上
为保彰施工
机密和
文物安全
施工场地
四周
拉上了铁系网
任务——
一是警戒
二是掘土
七百三十多个日日夜夜
战土们在
周美华副团长的
带领下
夜以继日
连续奋战
采用
肩挑
手提
一尺尺
一寸寸
奋力掘进
战士们
咬紧牙关
以掉皮掉肉
不叫累
流血流汗不流泪的
顽强拼博精神
圆滿完成了
如此艰难险重的任务
三
这是人民军队的
勇士
同两千年的
秦俑
秦始皇的地下
兵团的
亲密接触
一支是
伟大祖国的
钢铁长城
一支是秦始皇的
地下雄师
两支军神
虽然
相隔两千余年同样
威武
同样
壮观
同样
美丽
同样
战功赫赫
值得吟颂
值得称赞
华夏历史的
史册上
应该有
他们的一章
应该有
他们的一篇
06
开业庆典
那是一个
喜庆的日子
那是一个
值得回味的曰子
七百三十天的
挖掘
七百三十天的
奉献
七百三十天的付出
七百三十天的
苦干
手磨破了
肩压烂了
脱皮了
出血了
三个严冬
两个盛夏
冷得——
寒风刺骨
热得——
汗流浃背
挺过来了
扛过去了
终于
迎来了
开业庆典的
那一天
二
1979年10月1日
人民共和国
三十周年
大庆之日
由国防部长
叶剑英
亲笔提名的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正式
对外开放
三
喜讯传到军营
“红九连”的指战员们
兴高彩烈
欢呼雀跃
他们
欢呼
他们
奔走相告
血——
没白流
汗——
没白洒
国家认可了
人民认可了
这是最大的
幸慰
这是最高的
礼遇
这是最崇高的奖励
劳动最幸福
07
那些人
那些事
在挖掘秦俑的
那段时间
在那些
干部战士身边发生过许许多多
令人难忘的故事
一
有些人
己经请准探亲假
或举办婚宴
或许安葬至亲当个人利益
和国家利益
发生冲突
之时
我们的指战员舍小家
顾大家
人人无条件的服从革命利益意无反顾地
投入挖堀工作
默默走向工地
二
这么艰巨的工程
这么险重的任务
指战员在工地一些磕磕碰碰的
小伤小病
时有发生
这是一次
没有硝烟的
战场
这是一次
没有
刺刀见红的
绝斗
重伤不叫痛
轻伤不下火线
我们的
指战员们
一代铁血男儿
他们把
“一不怕苦
二不怕死”
的革命英雄主义
发挥到了极至
七百多天的
顽强拼博
全连没有一人
因伤
因病
因事而
枕误一天的工作
这就是人民的钢铁长城
这就是我们的
钢铁战士
三
在这场博击中
有些人
火线
入团
入党
有些人
火线立功
受奖
有些人
火线晋级
提干
在实干中走上了
领导岗位
正是有了
这么多
无名英雄的
默默付出
无私奉献
才使这项
令世人瞩目的
伟大工程
顺利完工
圆满收关
08
一个小插曲 据周美华将军
回亿
当年参加过
秦俑挖堀工程的
干部战士
每人得到过
一份——
特别珍贵
特别有纪念意义的奖品
一件印有
“参加文物挖掘记念”的
白色背心……
一
这件背心
如果没有
那几个字
实在是普通地不能再普通了
就是哪几个
闪光的字
使它的价值
成倍成倍的
增长
也可以说
价值连城啊
二
这是对
参战勇士的
充分肯定
这是对
挖掘工作人员的表彰
这是对
文物保护的
赞扬
这是对
红九连官兵的最高礼遇
最厚重的
奖偿
三
这是——
一件最有价值的
文物
是一件——
值得
珍惜再珍惜的
国宝
穿在战土身上绝对是一道
最亮丽的风景线
收藏在军事
博物馆里
那一定是
“红九连”的
亮丽名片
不朽的勋章
09
惊人的效益
一
西安古都
人才辈出
在中国历史的史册上
具有——
浓墨重彩的
一页
具有——
千古一绝的
篇章
秦始皇兵马俑的
出土
观展
从而使
千年古都
锦上添花
威名远扬
有数不清的
文人墨客
赋诗作画
从而使
千年古都
更上一层楼
再掀一层浪
游人如织
客满天下
二
秦俑的
出土和观展
这是老一辈
无产阶级革命家
对历史文物
发出
“传承
保护
开发
利用”的
英明决策
对于他们付出的心血
对于他们做出的
特殊贡献
对他们
这一代
无产阶级的
革命家
作者
——顶礼膜拜
——著书立传
三
数以千计
数以万计
不计其数的
游客
涌入古都
涌入秦俑
博物馆
为千年古都
带来了
令世人惊奇
令世人感叹的
经济效益
谁也没有想到谁也没有料到被世人称为
“世界第八大奇迹”的
秦俑
会产生如此巨大的
经济效益
四
秦始皇兵马俑
两千多年后
重见天日
这是人类历史上
开天霹地的
一件大事
其社会意义
和研究价值
远远大于它的经济效益
秦俑以
实景
实物
告诉世人
两千多年前的
中华民族
科技水平
达到了令人
寡目相看的
程度
制陶工艺
更是在世界上
遥遥领先
也难怪
数以百计的
各国首脑
政要人物
前往
“兵马俑博物馆”
一睹两千多年前的
秦始皇地下兵团的
亮丽风彩
雄伟景观
10
后记
作者拟写的《秦俑赞歌》
一文
现己脱稿
作者个人感觉有点
班门弄斧
之感
三秦大地
文人墨客
家喻户晓
那有普通一兵的
用武之地
真令作者
胆颤心惊
手足无措
天狗吃月亮
无处下口
一
这是一次
命题作文
标题和内容
“军旅人”
早以拟定
就是如实
描写“红九连”的
干部战士
和秦俑的
亲密接触
挖堀秦俑的
全过程
并且
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个人从头到尾
一 一 拜读
面对
诸多
文坛高手
越读越无从
下笔
真不知怎么写
用什么形式
用什么体裁
二
作者在陕西
当兵六年
陕西的信天游贺敬之老师的
《回延安》
魏巍老师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篇篇涌入脑海
对
就用信天游
就用白话诗
七拼八凑
才有了九节
诗稿
总算有了结果
可以交卷了
不求滿分
旦求及格
三
所著
《秦俑颂歌》略表作者
寸心
书中缺点
差错
也许不在少数
在此深表歉意
还望热心读者
专家导师批评指正
写于
2024年02月02日;
修改于2024年03月18日;
曾修改于2025年4月20日上午。
再次修改于2025年05月03日于七里镇。
作者简历:
刘志军
(笔名:— 丁)
《敦煌赤子》
撰稿人。
生于1952年5月9曰:
高中学历。
原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陆军第四十七军,步兵第一四零师,四一九团战士。曾以小说、散文、新闻报道等多种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陕西日报》;《甘肃农民报》;《农家女》;以及上海《故事会》等报刊和杂志。长篇小说《敦煌赤子》刊登在都市头条,颇受热心读者的喜爱和好评。
作者联系电话:13309374620
(含微信)。
注一:
凡是愿全文阅读《敦煌赤子》一书的热心读者,按装“都市头条”,点刘志军作品《敦煌赤子》书名,即可阅读01至500节书稿全文。
注二:
作者起笔名“一 丁”
两字,敬请各位读者关注。
注三:
作者现在的通讯地址为:
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七里镇新三区38号楼二单元502室,望周知。
旧址:
敦煌市郭家堡镇梁家堡村四组20号。
——作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