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刻在时光里的温暖记忆
清心阁
1968年8月,缕缕阳光穿透稀薄云层,轻柔地倾洒在同江县红卫兵小学的操场上。彼时,新中国刚刚走过十九载春秋,而我,也在这一年怀揣着懵懂与憧憬,第一次迈进学校的大门。如今,红卫兵小学已更名为同江市第一小学,可在我心底,它始终是那承载着满满回忆、无可替代的童年殿堂。
我的启蒙班主任梁振荣老师,是个亲切温和的中年男子。他身材高大挺拔,眼眸总是盈满笑意,仿佛藏着无尽的智慧与包容,能一眼看穿我们这些懵懂孩童心底的小秘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特殊年代,学校没有统一印刷的课本,语文第一堂课用的是手写油印教材。我仍清晰记得,课本第一页印着:“儿童们团结起来,学习做新中国的新主人。”那工整规范的字体,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们初入校园的求知之路,传递着对未来的殷切期望。
初上数学课时,面对老师批改作业用的对号和错号,我满心疑惑,它们像神秘的符号,如同天书般难以理解。但梁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逐个讲解,他的声音沉稳而温和,带着独特的感染力,直到我们完全领会。小学阶段,我有幸遇到了三位班主任。除了梁老师,还有张秀良老师。张老师性格温和,为人善良,她对学生充满着母性的关爱,总是用温暖的怀抱和鼓励的话语,给予我们力量和支持。到了高年级,李振海老师接过了教育的接力棒。李老师治学态度极为严谨,平日里神情严肃,不苟言笑,目光中透着威严,学生们既敬畏于他的严格,又折服于他扎实深厚的学识。他们宛如我们人生路上的启明星,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守护着我们成长,为我们指引前行的方向。
我曾担任班级的文艺委员,课前为同学们起歌,悠扬的歌声在教室里久久回荡。我还加入文艺宣传队,登台演唱过男女声二重唱。歌名虽已模糊,歌词却深深烙印在心底:“在那金色的北京城,升起了金色的太阳,那不是金色的太阳,是毛主席的思想闪金光。”我还表演过京剧《红灯记》中李玉和的经典唱段“临行喝妈一碗酒”,台下如雷的掌声与欢呼声,至今仍在耳畔回响,那是童年时光里最耀眼的高光时刻。
那时的小学生活并非只有学习,还肩负着农业劳动的任务。记得高年级时,我们常去田间地头为生产队出力,即便年纪小,干起农活来也毫不懈怠。而在学习与劳动之外,时代的烙印也深深融入了日常生活。
彼时中苏关系剑拔弩张,“备战”的口号日夜回响在街头巷尾,空气中仿佛紧绷着无形的弦。家家都挖防空洞,时不时就要搞一搞防空演习。记得有一次半夜,防空警报突然响起,我们全家人睡眼惺忪、慌慌忙忙躲进了防空洞,吓得我直打哆嗦。上学的道路两旁也布满防空洞(猫耳洞),灰扑扑的洞口像一只只警惕的眼睛,无声注视着风云变幻的年月。那时我们上学总要在书包里装上炒面,那干燥的麦香混着粗粝的颗粒感,成了一代人特殊的童年味觉记忆。
最难忘数九隆冬的上学路。北风如刀割面,稚嫩的小手常常冻得通红肿胀,甚至生出冻疮,握笔时钻心地疼。可即便如此,我们仍会踩着自制的滑冰板,在结了薄冰的路面上摇摇晃晃地滑行。清晨到校后,同学们轮流用木柴生炉子,木柴燃起时,浓烟在教室里翻涌盘旋,熏得人直流眼泪。但看着炉子渐渐透出暖意,听着木柴在炉膛里噼啪作响,那呛人的烟雾里,竟也氤氲着别样的温馨。这是属于我们的“取暖仪式”,是寒冬里最真切的人间烟火。
五年级的那个寒冬同样刻骨铭心。学校开始狠抓学习,我们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像计算几何体体积这类复杂的公式和图形,至今仍铭记于心。现在知道那是“教育回潮”,后来还遭到过批判。还有一回,我们顶着刺骨的寒风,整齐地站在道路两旁,翘首以盼拉芒果的车。那时的我们从未见过芒果,只晓得那是毛主席给边疆人民送来的温暖与关怀。
那些简单纯粹的日子,却处处洋溢着温暖,充满着力量。红卫兵小学,这个名字,早已深深镌刻在我的记忆深处,在岁月的长河里熠熠生辉,永不褪色。
————/END /————
作者简介:清心阁,退休教师,爱好音乐、绘画、写作。以音乐陶冶情趣,以画笔丰富生活,以笔墨滋养心灵。于江城一隅静听岁月回声,在文字天地续写光阴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