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城菌乡年轮里的叙事(组诗)
作者‖杨丽芳
●森林公园,与一棵树的约定
到易门龙泉国家森林公园
读春天的收官之作
必定要翻开二十五年前,一棵树的约定
40米高,400多岁的榉树
从大学课本里走出来
以蝶变,或者升华,手举岁月青铜
披一身绿色燃烧的火焰
在公园一角坐禅,安身立命
无数林学院的师生,大批大批的信徒
提着概念的标签在大树周围诵经
与风霜雨雪对抗,兜兜转转大半辈子
像极了森林里走失的羔羊
离专业的土壤,茂盛生长的大树越来越远
枝叶,根系,开花,或者结果
虚无在岁月生锈的齿轮
今天,我必须顺着榉树生命涌动的脉搏
双手合十,握紧龙泉大寺的钟声
以春天的名义,虔诚膜拜,或者忏悔
●龙泉河,点亮春天的灯盏
在繁星点点的夜里 探访龙泉河
需要用一把“和谐易门”的钥匙
打开龙泉文化广场红色质地坚硬的“水帘门”
用一滴水,装满音乐,虫鸣,花开花落
和拱桥上成双成对 窃窃私语
顺着《古滇土人图志》的指引
穿过溪流,密林,十里文化长廊
用三月樱花的指尖,划燃一万个灯盏
照着春天解开一粒粒纽扣
露出比喻,夸张,传说,和龙的出口
潮湿的密码跳出灯光的琴弦
龙泉河乘着东风调转方向,奔向诗和远方
●一把月镰收割十里长廊的平仄
十里文化长廊活跃在灯光托举的掌心
彩带般捆住山的灵感,水的智慧
有关大龙口,小龙口,乾元楼,合作水库
年轮里那些铜绿和陶纹浸透的传说
在时间跳动的脉搏,
被月光翻译成新的方言
龙泉河巨大调色盘,收集岁月珠贝
三月的神来之笔,蘸着釉彩写诗,对联
排版装订成5716米的画卷
每个笔画都在中华文明中找到生根的土壤
抽枝,长叶,分娩出新的春天
十里文化长廊,在春风中疯狂生长
一把月镰站在琉璃瓦顶,收割诗的平仄
红橙黄绿青蓝紫,拥挤着
在春光对折的棱角 写下龙的图腾
●野生菌博物馆
高家山顶,春天奔跑的绿色中红色菌雕
拉近了“菌乡易门”与天空的距离
在遥遥领先的春风里,博物馆
把野生菌破土的震憾,翻译成乡村振兴密码
鸡枞,松茸,干巴菌,和羊肚菌
在声、光、电编织的秘境里吐露真言
说出无数分生孢子
深居植物王国,复刻舌尖上的地质运动
数不清多少玻璃橱柜,瓶瓶罐罐
护送一朵菌子,突破松针堆叠的腐殖土
最先走向菌类专属的第一个荣誉T台
或干,或鲜,或图片和视频
那么多标本,用伞骨撑起人类纪小小版图
所有失传的孢子在此刻返回子宫
以菌丝连接的崭新脐带
发芽,生根,
长成一部百读不厌的致富经卷
●一场没有灯光的演出
在浦贝e农融创广场看演出
要用月光给旗袍镶上金边
借汽车和摩托车垂直的光线为音乐引路
歌声,舞蹈掀起巨浪。漫过石阶
才能溢出一条动感璀璨的银河
在舞台折叠的时光里,
那些暗干星星的部分
是黑色肥沃的土壤
喂养五颜六色的花朵凌空绽放
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在数字经济琴弦上狂欢
没有灯光的舞台,一眼就能看到
无惧,执着,坚韧
追光者,声音的翅膀,优美的舞步
有着黑暗中 淬火的青铜坚硬的质感
●易门龙泉酒厂
牵着高原的季风,寻找酒的源头
把意念交给龙泉酒厂就对了
一缕酒香提着开山的斧头在前面引路
悉数打开全新未知,酒独有的领域
有关高粱,淀粉,景蜜泉
老酒,新酒,和原浆酒
在一部丰富的酒年鉴中有了新的释义
走进恒温恒湿的原浆酒车间
是件极其奢侈的事情
香味浓郁扑鼻,胜过十万朵玫瑰
在万分之三的勾兑比例中
1980年的陶罐里
一滴酒,就是一座喷涌的火山
照见酿酒人,调酒师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浦贝羊肉一条街
暮色中,不断退后的群山
像极了一群羊啃食在春天的草场
我提着鞭子
和一群诗人在春风中赶路
放牧春天,也放牧
一头羊在文旅融合中的新鲜叙事
一条街,仿佛一把软刀子
蘸着人间烟火在羊体内游刃有余
我必须放下所有戒备
比如,血糖,血脂,血压,胆固醇
菩提,经卷和盛开的心莲
才能用文火,或者大火
蒸、煮、煎、炒、烤
用诗歌和羊肉 调出别样味道
●“浦贝人家”公园
从春风复杂的结构中
提取一小段时光
放在石磨边缘,使劲磨
定能看到土陶,瓦罐,青花瓷
微光,从历史缝隙伸出触角
浦贝人,用砂石水缸
盛满明朝的雨水
没有风从身边走动
如镜的水面
照出龙窑的前世与今生
忆窑亭,陶瓷文化墙,农耕用具
每一个老物件
都藏着一抷高岭土
不为人知的破碎,光泽和圆满
●72道拐复刻滇铜的纹路
绿汁山72道拐,复刻着滇铜的纹路
当地摄影师选择不同角度,试图窥其全貌
清晰圈出矿山一道道结痂的伤痕
在镜头一拐处,一股清泉
从岩石松动的齿缝说出青铜时代的暗语
液态记忆被春风唤醒
剪辑,标注,装订成厚重编年史
页码折叠处,那些被铜绿浸染的文字
沉积着矿石迁徙的经纬
我在72道拐“天险的地方”绕来绕去
还是无法破译,一座座青铜铸就的高山
是怎样委身于钢铁,听命于机器
折断筋骨,掏空腹底
以搬运,塌陷,滑坡,泥石流
纵身一跃。心甘情愿地交出子子孙孙
●绿汁江的六种修辞
由北向南锁住易门西部咽喉
绿汁江,铜绿的江水不停地奔跑
一步纵跨北亚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
历经南温带,北温带,中温带
硬是把大大小小,出逃的矿石摁在江底
一条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想象
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雕刻出一道道靓丽风景
修辞般,镶嵌在云蒸霞蔚的岁月里
牛尖山,猫猫山,望断天涯,老鹰嘴
小小盆地,山石,峡谷和险滩
在波涛褶皱的铜版纸 写下新的分行
一字一青铜 一行一春风
●粮食博物馆
从刀耕火种,饥荒,废墟里走出来
一粒粮食,含着青铜
把生命蓝图高高举过头顶
持续在二十四节气里繁衍生息
在粮食博物馆,我不敢和农具交谈
生怕一不小心唤醒风箱,犁铧,海簸
小小的粮票里 磨损的记忆
不敢问及“水稻之父”
怎样把一粒谷子
从水田放牧到高山,旱地,盐碱地
丰富的粮食种质基因库
是土地的梦想,春天的希望
也是十四亿中华儿女 挺直的脊梁
●矿印空间的鲜花宴
三角梅,以花开的形式站在门口
悠悠讲述着小城故事
老屋,老桌子,老椅子
锈迹斑斑的花瓶
放着不知哪个朝代挖下的矿石
我不确定那些老物件上
是否拓印了当年矿工的指纹
木棉花,白刺花,芭蕉花
众多花花草草抢先驶进矿区年轮
重塑舌尖上的重要驿站
远离喧嚣,世俗,尘土飞扬
铜绿和花香融入绿汁江水
在太阳的高温下慢慢烹煮时光
●鸵鸟园
几百只鸵鸟,弯曲颈项
有着青铜的弧度
饲养员用白菜,面粉,水
填满鸵鸟想飞的欲望
在格桑花开的一隅
一场诗歌讲座随春风开启
断句,修辞,镶嵌在鸵鸟羽翼
会不会向着蓝天 腾空而起
【作者简介】杨丽芳,笔名静月听风,云南祥云人,现为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大理州作家协会和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祥云县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祥云县“少年与诗歌成长计划”诗歌导师。诗作发表在《边疆文学》、《云南民族时报》、《诗歌周刊》、《诗文杂志》,《美国休斯顿诗苑》、《葡萄园》、《三晋都市报》、《齐鲁诗歌》、《大理文化》、《大理日报》、《香格里拉》等报刊杂志。有诗作被收入《中国诗歌地理——女诗人诗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