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印象 (散文)
作者 刘希玲 (山东)
早就听说过周庄,但一直没有机会去。近日,我们在去义乌参观学习的途中,顺便去了趟周庄。
七月的江南已渐炎热,我们北方人一下子适应不了这三十四、五度的高温。但一踏入古镇周庄,迎面扑来的是湿润凉爽的风,闻到是一股乡间春草的气息,心情一下子透明清澈起来,顿时也感到凉爽了许多。
走进周庄,水乡风情让人感叹不已。首先映如眼帘的是水、船、桥和依水而建的楼堂阁榭,还有那水道边漫步而行的小街。
幽幽古镇,道道水流和横跨于水流之上的小桥,映出了江南的灵秀,映出了周庄的美。此景此情,让我忽然想起了诗人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或许这就是诗人笔下的小桥流水人家吧。
周庄靠近上海,地处苏南富庶之地,有中国威尼斯之称。在日新月异的江南,高楼大厦没有挤掉周庄这小桥流水人家。周庄的房屋大都是百年老屋,人们逐水而居,水如一条玉带连起了小小的村落。对周庄人来说,村中的水流,就如我们北方人平日里行走的路。
周庄人在临街的房屋中,经营着当地的土特产,如机织印花土布、蚕丝被、丝绸扇子和江南名吃“万三猪蹄”等,精明的周庄人在变着法儿掏我们游人口袋里的钱。
为了不虚此行,我还是掏钱在周庄购买了蓝底印花土布围裙和几把书画折扇,以示纪念。不过,购物时还真的要瞪大眼睛,千万别上当,旅游景点的东西实在是太贵了,能不买则不买,少买点纪念品即可。
周庄村中,有一条古旧的水道,长长的不是那么宽阔,没有波涛和浪花,只有静静流淌的水面。这几年,周庄人用水做起了生意,他们凭着几叶扁舟,载着来自全国各地和国外的游客,在水道中来回地穿梭,拉动着他们的经济增长。
河道上的船公多是中年女性,也是周庄的村民,她们统一着装,身穿蓝底白花土布大襟上衣,脚穿黑帮平底布鞋,头上系着机织土布印花方巾。方巾的边上编织着美丽的图案,她们一边划桨摆渡,一边唱着江南小调,像是《介子园画传》中的江南“泥腿村姑”。
临近中午,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也登上了停泊在桥头边的小船。为我们摆渡的是一位身材苗条约有四十来岁的大嫂,她人长得很秀气,身材偏瘦,齐耳的短发上系着一条蓝色带花的土布方巾。只见她慢慢地把船向后退了一下,用力地把船拐了个弯后,便载着我们在这古旧的水道上划了起来,桨橹之处水流涌动。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船公的木橹搅碎了。
站在船头,微风轻轻地吹来,令人神清气爽,旅途的疲劳随风而去。凭栏而眺,绿水缠绕着村舍,只见水道边的客栈上有人在品茶,有人在交谈,有人隔着窗棂观望水中的小船,也有不同肤色的老外在休闲。
船在的河道中缓缓地划行,不时有拱形的桥孔在我们头顶掠过。船到双桥时,只见不少游客都摆好了姿势,与双桥合影留念。这时,导游告诉我们,这里的双桥已被联合国选为首日封图案。怪不得游客们都在此拍照呢,原来此桥这么出名。我们睁大了眼睛,仔细观看,只见两桥相连,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样子很像是古时候人们使用的钥匙。大家纷纷拿出相机拍下了双桥,并与双桥合影留念。
小船穿过交错的双桥后,船公大嫂为我们唱起了江南小调。尽管我们听不懂她在唱什么,但她的音色很美,就像原生态的歌声。小桥、流水、歌声为我们洗去了旅途的疲劳,使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古典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周庄。此景此情顿觉诗情萌动,灵感袭来,即赋诗一首:
绿水荡漾村舍间,
楼台倒影水光艳,
溪桥横拱南北架,
小舟撑出水乡天。
说是诗,细品起来,只不过是一顺口溜而已。当然,去周庄如果不去沈厅看看,也是一件憾事。沈厅是明代初年著名江南富豪沈万三的旧居。随着电视剧的热播,沈万三这个传奇性人物,更是走进了千家万户。据说当年他的经济实力已达到了富可敌国的程度。沈厅是他的后裔沈本仁于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建成的。有七进五门楼,大小房屋共有一百多间房屋,占地2000多平方米,房屋排列得十分幽深,是典型的江南民居建筑群。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沈厅。
走进沈厅,方知沈厅之大,大的令人吃惊。从紧挨水道边的南大门进去,会看到挂在门庭廊柱上的匾联诗文,沈厅有门厅、会客厅、内宅等。一栋又一栋的古朴醇厚的古建筑,仿佛在诉说着当年沈万三家族的豪富。可惜当天去旅游的人实在太多了,各个景点的人都很拥挤,我们不能仔细地观赏古老的历史遗迹,只是走马观花的转了转。
不过,我们在沈厅的水榭戏台中,观看了一场苏州评弹。弹唱人方言太重了,这大概就是让江南人听醉了的吴侬软语吧。说唱的内容我们几乎没听懂,但我们目睹了评弹女艺人的柔情和美。
出去玩耍时,时间过得特别快,不知不觉,太阳快落山了。夕阳斜照之时,我们准备离开周庄前往义乌。行踪匆忙,汽车沿着水乡边的公路缓缓地行驶着,透过车窗我依恋地环视着这秀丽的江南水乡,眼前的周庄已浸染在一幅水墨画中,在我的视线中延伸……
(图片选自网络)
作者简介:刘希玲,女,莱西市水集二村人,原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理事、莱西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现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水集作协副主席,多篇散文、短篇小说刊登于省、市级刊物,偶有获奖。书法作品先后入选《沽水墨韵》《莱西机关书法作品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