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 源 寺 赋
池国芳
巍巍古刹,煌煌京都。法源寺者,悯忠之遗韵,燕京之根脉也。其地踞西城,门临教子;其史溯唐贞观,名肇武周。太宗东征,哀将士之忠骨;武后敕建,慰英魂之悲风。千载兴衰,几度涅槃,终成“法海真源”之气象,铸“京城第一古刹”之威名。
一、建筑精粹:匠心独运,法相庄严
寺坐北朝南,中轴为纲,六进院落,次第铺陈。自山门而入,影壁如屏,钟鼓相望;天王殿内,弥勒含笑,韦驮肃立;大雄宝殿,华严三圣,金漆流光;悯忠台上,唐基辽构,石刻斑驳;毗卢殿中,五方佛踞,莲座千尊;藏经楼内,典籍浩瀚,卧佛横陈。其布局严谨,疏密有致,明清风骨融唐辽遗韵,朱甍碧瓦映古木参天。
尤以悯忠阁为奇,十二柱撑天,台基高筑,形若故宫万春亭,却早其数百春秋。阁中《无垢净光宝塔颂》碑,左书右行,独步古今,李北海之墨痕、苏灵芝之笔力,皆成史册绝响。
二、文脉渊薮:半部国史,千秋悲怆
“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非虚言也!宋钦宗北掳,幽囚于此,望南天而泣血;谢枋得绝食,殉节于斯,对曹娥而明志。袁崇焕骸骨暂栖,谭嗣同热血长萦。康梁变法,佛前共议维新;李敖著书,笔下尽藏慷慨。更兼齐白石泼墨、泰戈尔吟诗,丁香树下,徐林伴游,中西文脉于此交汇,古今悲欢在此沉吟。
至若文物之丰,堪称“四绝”:佛像自汉唐至明清,材质跨铜木陶石;典籍含梵贝傣藏,版本溯唐宋辽金;碑刻载幽州旧事,古木聚香雪海魂。一砖一瓦,皆铭沧桑;一花一木,俱蕴禅机。
三、四围胜景:经纬交织,文脉绵延
东望大栅栏,商贾辐辏,市井繁华,与寺之肃穆相映,喻“入世出世”之圆融;西邻牛街,清真古寺,新月高悬,多元共生,显京华胸襟之博大。
南接陶然亭,亭台水榭,文人雅集,林则徐踏青留墨,龚自珍对花赋诗,与法源丁香诗会遥应,共织宣南文化之经纬。
北倚菜市口,刑场旧地,忠魂不散,戊戌血染长街,变法志士遗风,与寺之“悯忠”初心共振,警后世以“苟利国家生死以”之宏愿。
四、未来远景:古刹新生,寰宇共仰
今之法源,非独佛门圣地,更为文化枢机。丁香诗会,百年重光,泰戈尔之足迹未远,新时代之诗声又起;佛学院中,经声琅琅,育僧伽以续慧命;文物馆内,典籍熠熠,护瑰宝以传文明。他日若复建庙会、拓游线,联宣南诸迹,融古今中外,则法源非止北京之法源,实乃世界之法源矣!
余漫步寺中,但见古柏苍苍,丁香簌簌。忽闻钟磬一声,惊起群鸽掠檐,恍见太宗按剑、谢公振衣、谭君长啸、泰翁低吟。千年悲悯,化作文脉涓流;万朵香雪,凝成精神图腾。嗟乎!法源寺者,非土木之构,乃华夏魂魄之所寄也。今我辈临此,岂徒观花赏古?当思“回向”之义: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方不负古刹千年之期许,不负时代万里之长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