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名人之后游记——中山行》
文/谦坤
昨日之约如期践诺,今晨便启程寻访名门之后,探溯优良家风。晨风轻拂间,驾乘传祺自广州驰往中山。沿途绿荫匝道,七时许已至中山乐天大酒店,与故人共品香茗。时光的刻刀在这位杨六郎延昭五十三代裔孙面容上镌刻沧桑,来自山西怀仁的杨海清先生,已在岭南扎根近四十载。杨家将忠勇刚毅、济世为怀的风骨,在他眉宇间流转生辉。
少时体弱多病的他,为减轻家计毅然悬壶济世之志。焚膏继晷苦读经年,终入广州中医药大学杏林门墙。无论寒窗岁月或悬壶生涯,始终如夸父逐日般追逐医道真谛。而立之年事业鼎盛时,却毅然走出体制藩篱,只为践行"大医精诚"的少年誓言。如今凡邻里疾痛,但闻电话铃响必星夜往诊;街巷偶遇,男女老少无不尊称"杨医生",此三字胜过千枚锦旗。医者仁心,诚如庭前古木,岁岁年年守护一方安康。
此番际遇愈发激起我探访名门之后的热忱。忆及月前读书会上,女作家边塞老师讲述的家族往事如清泉润心。恰逢机缘,遂驱车直赴三乡镇聚宝城家具市场。忠华瑞红木馆内,晨光漫洒在精雕细琢的紫檀云纹上,榫卯相接处尽显匠心神韵,俨然传统工艺的微型博物馆。
十时许,少东家边飞瑜翩然而至。这位九零后晋商后裔,既有黄土地孕育的淳厚,又兼珠江滋养的灵动。茶烟袅袅间,但见他执壶分茶谈笑风生,将晋商诚信为本的商道与红木温润厚重的品格娓娓道来。传承父业十余载,已让"忠华瑞"化作品质代名词,恰似其名"飞瑜"——怀瑾握瑜而志在青云。
中午时分,转赴归侨表嫂府邸。车未停稳,已见精神抖擞的嫂子携稚童笑立庭前。表嫂面色红润如饮朝露,外孙女灵动似林间小鹿。登堂入室,但觉满室春风,四世同堂的欢语与窗台兰草幽香交织成韵。午宴时分,口水鸡肉与荔枝木烧鹅的热气里,二十年光阴倏忽倒流——昔日总角孩童,今已为人父母;当年檐下燕巢,早化作广厦明窗。最是席间稚子背诵《弟子规》的童声,恰似春溪破冰,流淌着家风流芳的希冀。
临别时暮云合璧,回首望中山城郭渐隐烟霞。想来家风传承正如珠江入海,纵百转千回,终究奔流不息。愿此间相逢者皆如岭南榕树,根脉相连而枝叶参天,岁岁年年荫庇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