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凉床 作者_李毅
五月了,虽没到夏天,但人体感觉到热了。在上世纪,空调器还没普及以前,百姓避暑最有效的散热方式,就是乘凉。利用室外(岗上)的自然风和有利于风流动的凉床。那么这凉床是什么?现在的城里人,大部分可能是听说过,但没见过。
凉床,顾名思义,应该是凉快的床,是上个世纪夏天夜晚,人们在星空之下,在微风徐徐的室外,卧躺着乘凉用的床。
凉床是用竹子做的。一般选三根五米多长的毛竹,可做两张一米宽的凉床。毛竹太大了也不好,做出来的床显笨重。整床都是竹子做的,无钉无木,全是用火烤弯曲变形,榫卯结构,把圆柱形的长竹,变成一张轻巧的凉床。用现在人的目光看,凉床就是一件艺术品,每一个榫卯结构,你都得伸出大母指,喊一声“妙”!
在皖南山区,几乎村村都有毛竹林,若有社员要用毛竹,砍四根大毛竹,扣一个工。那时一个工计一元多钱(各村、不同年份都不一样)。你请篾匠到你家打凉床,管吃管住,一个凉床的工钱是二元。若你到集镇上买,就要花五元钱。生产队在冬季农闲时,也请篾匠编箩筐,必须用三年以上的老竹和头道青篾来编。在皖南山区,那时的篾匠比打家具的木匠吃香,用毛竹,削成篾,可制成竹椅、竹凳、竹八仙桌、竹碗厨、竹书柜、藤条(或竹篾箱)箱等等,但凡家具,都可用竹篾编制。再刷上桐油,也可管用二十多年。
竹凉床,几乎家家都有,明月夜,村民们都在户外乘凉睡觉。在上风口点几把艾草,压上土,就可以慢慢薰一夜。村民们乘凉的地方,基本没蚊子。真的是躺在竹凉床上,仰望天空,数着星星,慢慢的就进入了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