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杜甫笔下的"青泥坊"
公元758年秋,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的杜甫,来蓝田做客访友,拜访了在蓝桥河谷口河湾村一带隐居的崔兴宗,写下了《崔氏东山草堂》一诗。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
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
诗中,杜甫表达了对崔氏庄(东山草堂)的喜爱之情。崔氏居处非常幽静,空气清新,不时听到寺院的钟磬声。夕阳西下了,渔夫樵夫归家。可以吃到白鸦谷的栗子、青泥坊的芹煮饭。而附近就是王维隐居的辋川别业,因其位于在崔氏庄西南,称为“西庄”。杜甫去时,没见到已升为给事中的王维,于是在诗中小小调侃了一下,既然这里岁月静好,为何关闭了柴门(去朝中做官),空留竹子独自生长呢?
读了这首诗,我就想,白鸦谷是蓝桥河谷南边的分支,今称鸭峪。这青泥坊又在何处呢?
读牛兆镰《蓝田县志》,其中在介绍青泥城时引《水经注》,说北魏设青泥坊于青泥城内(《嘉庆县志》也是这样说)。我知道这里"坊"是指由纵横街巷围成的居民区,因其方正,称之为"坊"。这很容易理解,小时候,我还听到上了岁的人,经常有"街坊邻居"的说法。
那么,杜甫诗下的"青泥坊",是否就是青泥城里的青泥坊呢?我心里是有些疑惑的,直觉告诉我不是。杜甫说"青泥坊底",所谓"底",肯定指低洼之处。青泥城有什么"底"呢?何况青泥城是北魏神麝四年因青泥军而设,而青泥军没有多少年就撤销了。到了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将关城由青泥岭南的峣关移到岭外时,青泥城已残破,要不然北周怎么会在"故青泥城侧"建设青泥关?从那时到杜甫拜访崔氏的758年,时光流逝了200年之久,青泥城的青泥坊怎么还能存在呢?
还是在牛志里,我发现在蓝田清代玉山乡的青侯里,有一个叫"青泥坊"的村子。在介绍"水利"的部分,普化一带,有"青泥坊渠"的介绍。从地图上看,青泥坊渠位于普化寨渠和罗李村渠之间。而且普化一带,和河湾口村隔灞河相对。这个青泥坊一定是杜甫笔下的"青泥坊"了。白鸦谷口位于蓝桥谷内,青泥坊在蓝桥谷外,分居河湾口村南北,正好。
然而,现在普化和三里镇一带,没有一个村子叫青泥坊的。青泥坊到底是现在哪个村子呢?看来,还得从青泥坊渠上才能取得突破。
查牛志,录有乾隆年间蓝田县令蒋文祚和嘉庆年间县令胡元瑛分别写的《青泥坊渠口碑》和《重修蓝田青泥坊渠碑记》两篇文章。 前者内容全录如下:
从来足民不外重农,劝农莫先水利。盖水利兴而乘天因地,以备荒旱,功甚钜也。是以国家惠养斯民,尤加意於水利。而专责水司,俾不时劝,相以康济群黎。况陕省幅员辽阔,其需水利较之他省为更急。凡有川泽溪涧,所属州县督抚大宪,无时不以兴水利殷殷下询。揆厥盛心,务期因势乘便,使利无遗利也。余甫莅蓝邑,窃忆幼读杜诗,有“饭煮青泥坊底芹”之句。游览其地,抚兹村墟,距灞水不远,引流堪成膏腴,而竟石田弃之。询诸耆老,佥云:旧有渠口,淤塞久之。遂与周生蕃嗣暨乡约樊瑞龙等谋:顺其水势,自蔡家湾小河口开凿,由河心引流至袁家巷南依红崖,系李化民地,仅三分,年公捐给租小麦一斗五升,稻六斗。经栗家村李国寿地,渠底阔三尺,口阔一丈五尺,其深浅或五六尺、七八尺不等,至栗君柱等地共一亩,年公捐给租小麦五斗、稻二石。其余地均系青泥坊旧渠,并无租粒。虽公费无多,而利赖实大。遂莫不踊跃趋公,事在乾隆十二年春。及夏,而已灌田二十亩,越一年而倍之;迄今甫三载,又倍之;计其田共数顷有奇。村中周生、居民颇获其益。恳为文泐石,以志不朽。余念此举不过因利利之,何功德足云;但恐年湮日久,或豪强从中阻挠,或复渐就淤塞,使万世乐利仍弃诸草莽,诚可惜也,姑为之记。
文中说,青泥坊渠早已有之。不过到蒋文祚牧蓝之时,渠口早己淤塞。于是蒋文祚从蔡家湾小河口开凿渠首,渠分两道,分至吴家巷和栗家村同旧渠相连。吴家巷、栗家村至今尚存,均在普化以西。这同县志上记载的青泥坊渠在普化寨渠以西是一致的。
在胡元瑛写的《重修蓝田青泥坊渠碑记》里,又提到了蔡家湾小河口。所谓蔡家湾,就是现在的蔡府村,县志中记载的东汉蔡邑安家之地。
后来读刘於义《陕西通志》三十九卷"水利"部分,有"灞水又西为青泥坊杜榜堰,在胭粉台开渠经流约六七里,灌田四百八十亩。灞水又西为罗李堰,在青泥坊开渠,经流罗李村灌田百余亩,下又支分小渠三道,共灌田七十五亩。"
以上界定了青泥坊的大体范围,为蔡府村对面,吴家巷和栗家村以西,罗李村以东。但到底是哪个村子,还是不能确定。
于是又查,幸运的是,在网上我发现了原蓝田畜牧中心主任,我的老同事李松涛的一篇名为《探寻蓝田青泥坊渠》的文章,于是就一些问题同他探讨,他又发给我另一篇《再探蓝田青泥坊渠》的文章。文章中说,经他实际探访,清乾隆年间李文祚重修渠时的取水囗应是现蔡府村北灞河中电管站东小河囗位置,凿渠至吴家巷村大门楼西袁家巷南土塄下,迤行栗家村地界,进现在当院渠网,灌溉耕地应该是灞河北岸,现电管站以西,张家坪村南坡下川道土地。过去长坪路国道以南有稻田水地,渠网密布。
我注意到了"当院村"这个信息。这个村子在粟家村以西,罗李村以东,未列入县志中青侯里。而县志上列举的青侯里的20个村子,其他的村名现在都能找到,惟青泥坊不能。因此,这个当院村,就是县志上所说"青泥坊"。
查"当院"这个村名的来历,当地人说同姓、地名有关。"当"由"党"转音而来,所谓当院,原意就是党姓人家所居之所。由此可见,村人已经不知道当年的"青泥坊"名了。
恰巧的是,据松涛介绍,当地人说不清当年的渠名了。只知道有从灞河引水过几个村土地的大引水渠,灌溉水田。又听栗家村人说,本村栗红阳在村北前几年盖房下庄基时,就挖出了古渠遗迹,很大很深,应该就是青泥坊渠引渠过栗家村部分的遗迹。
这说明,当地人是以后迁来的,所以不知道原来的渠名,村子也取了新名字。
弄清楚了县志上"青泥坊"所在,心里很高兴。但还有一个问题,当初这个村子为什么也叫青泥坊呢,难道它也同青泥城一样,聚坊成城?可是既有蓝田县城在西北,二者相距十里多,这里又怎么可能会建城呢?难道北魏的青泥城不像《长安志》所记载的在城南七里的营上村,而在这里?
这个问题到了今天凌晨才搞清楚。我这个人睡眠轻,晚上易醒,尤其是心里有事的时候。而且晚上思维特敏捷,许多白天想不明白的事情,晚上心血来潮,电闪之间,便有了主意,典型的夜猫子人格。凌晨醒来,忽然有了主意,这个"坊",不一定都指的城坊啊,看有没有其他的义项?一查果然如此,豁然开朗。
"坊 "字, "《广韵》《集韵》《正韵》并符方切,音房。障也,堤也。《礼·郊特牲》:祭坊与水庸事也。注:坊祭为八蜡之一。《经解》:以旧坊为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坊记》:君子之道,譬则坊与,坊民之所不足者也,君子礼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又《集韵》甫妄切,音放。堤也。"
在南方,堤坊是河流或海湾等地区的堤防和周围高地势围合的区域。旁有圩口,即堤防环绕的低洼地区,用于防洪排涝。也就是说,围坝以分高低。平时灌溉,涝时排洪。
想从灞河引水,水流必盛,特别是秋雨连绵之时。故平时灌溉,洪时亦要防涝。
胡元瑛写的《重修蓝田青泥坊渠碑记》中说,"横筑渠堰,甃以石板,中开渠口。当伏秋盛涨之时,启板洩水,不致冲激损堰,水落则闭板蓄水,导致入城,较从前堵塞之法颇善。"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这不正对吗?有渠必有堤,以堤导水,堤在高处,坝绕村而过,旱时引水灌溉,涝时亦可排水入地,防水进村,又利民居。防亦为坊也!
故青泥坊不是青泥城坊,而是青泥渠坝所在高处的村落。
而青泥之名则同灞河有关。
古代灞水支流流峪水称青泥水,一度被认为是灞水正源,同辋峪河汇合以前的河段也此有青泥水之称。
据92年《蓝田县志》所载蓝田土壤类型资料,灞水上游两岸,山区灞源,沿山的厚镇、玉山、九间房、马楼、普化、蓝关镇一带,黏粒含量56%左右,土壤口紧,适耕期短,蓄水能力和抗旱能力差,为褐土。褐者,青黄之色也。 民间称褐土为青土。青泥水,涝时帶青泥之水也。
青芹(旱芹)喜欢富含有机质、保水、保肥力强的土壤,如粘壤土。普化之地,正是如此。
清代仇兆鳌《杜甫详注》释曰:“蓝田县东百白雅谷谷中有翠微寺,谷口产栗。县南有青泥水,坊底,堤坊之下。青泥坊下是芹的名产地。”
由此,可知杜甫所谓"青泥坊底"之意了。就是青泥渠坝下面土地么!
由此可知,青泥渠和青泥坊起自唐代。这也是清代青侯里记载的其他村子都以移民姓字打头,而青泥坊独著一帜,与众不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