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这座被明代旅行家徐霞客高度赞誉为“登黄山天下无山”的奇山异水之地,千百年来以其独特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以及冬雪这“五绝”之美,深深植根于中国文人的心灵深处,成为他们心中不灭的精神图腾。当代著名画家佘玉奇以一幅240x200cm的宏幅巨制《黄山烟云》,成功入选“遗韵华章——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主题创作特邀展”,这一殊荣不仅是对佘玉奇个人卓越艺术成就的肯定,更是中国传统绘画精神在当代社会得以延续与蜕变的生动写照。这幅作品如同一面晶莹剔透的文化棱镜,引领我们深入探索传统与创新如何在同一幅画作中完美融合,以及中国山水画艺术如何在当代语境下绽放出全新的生命力。
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的核心精髓,在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理念。古往今来,无数画家在面对黄山这一充满灵性的创作主题时,从未满足于对自然景象的简单模仿与再现。清代画家石涛的《黄山图》以奇崛不羁的笔墨,生动展现了山石的肌理与质感;弘仁则以冷峻而有力的线条,勾勒出黄山的骨骼与气势;梅清则运用湿润而丰富的墨色,渲染出山间的云雾缭绕。他们笔下的黄山,无一不是自然景观与内心感悟相互交融、相互辉映的结晶。佘玉奇的《黄山烟云》显然承袭了这一悠久的创作传统,但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尊崇古人的同时,又巧妙地融入了当代人的审美体验与艺术感悟。画作中那飘逸流动的云气、嶙峋突兀的山石、挺拔苍劲的松姿,既是对黄山实景的提炼与升华,也是对历代黄山画作的一种创造性回应与超越。这种“师古而不泥古”的创作态度,正是中国传统绘画得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内在源泉与动力。
在当代艺术创作领域,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中保持文化主体性,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的佘玉奇,其《黄山烟云》的创作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这幅作品能够入选以世界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展览,本身就充分证明了中国传统绘画语言具有与世界对话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画作中那虚实相生的巧妙构图、浓淡有致的墨色运用、气韵生动的笔法表现,无不深深植根于中国美学传统之中;而作品那宏大的尺寸、强烈的整体视觉冲击力,又显然充分考虑了现代展览空间与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与观赏习惯。
佘玉奇通过对黄山这一经典题材的重新诠释与演绎,既坚守了中国画的文化基因与审美特质,又赋予了它适应新时代的表现形式与审美意趣,实现了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华丽转身与跨越。这种创作姿态启示我们:传统的活化并非简单的表面形式拼贴与模仿,而是需要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核并进行当代化的转化与创新。
在数字化、图像化日益盛行的今天,佘玉奇的《黄山烟云》创作还具有更为深远而广泛的文化意义。当人们习惯于通过手机屏幕快速浏览与欣赏风景时,当AI绘画开始模仿并挑战人类艺术创作时,佘玉奇依然坚守着笔墨纸砚这一传统艺术媒介,与黄山进行着深情而真挚的对话与交流。中国山水画从来都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视觉艺术表现形式,而是融合了哲学思考、生命体验与精神追求的综合艺术载体。画中那氤氲缭绕的烟云,既是对自然现象的真实描绘与再现,也是画家内心情感与思绪的流露与抒发;那巍峨挺拔的山体,既是地质构造的客观呈现与展示,也是文化人格与精神风貌的象征与隐喻。
通过《黄山烟云》,佘玉奇不仅充分展现了一位艺术家深厚的专业功底与卓越的艺术才华,更完成了一次对文化记忆的深情唤醒与有效传递。这种传递对于在快节奏生活中逐渐遗忘传统审美方式与艺术价值的现代人而言,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精神救赎意义与价值。
黄山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杰出代表,早已超越了地理概念的范畴与局限,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与象征。佘玉奇的《黄山烟云》之所以能够引起广泛关注与热议,正是因为它深深触动了中国人集体无意识中的文化记忆与情感共鸣。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或许正在于此:既能深情回应传统的深情呼唤与殷切期盼,又能勇敢发出当代的独特声音与崭新呼唤;既能充分展现个人的卓越才情与艺术风采,又能深刻表达民族的审美追求与精神风貌。在传统与现代的十字路口与交汇点上,《黄山烟云》这样的作品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与道路:只有深入传统的殿堂与腹地之中进行探寻与挖掘,才能开创未来的崭新境界与天地;只有深深扎根于民族的沃土与根基之上进行生长与绽放,才能在世界艺术的百花园中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花朵与光彩。
佘玉奇的艺术实践充分证明:中国传统绘画精神从未远去或消逝无踪,它只是以一种全新的面貌与姿态,等待着与每一代人的心灵进行深情重逢与深刻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