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如瞿塘险峻,陡壁摩天。斯则沐朝霞,迎晨露。急浪奔雷,撞碎江心之倒影;危崖耸翠,遮残天外之斜晖。忆玄德托孤,君臣肝胆昭之青史;青莲放棹,诗赋豪情贯以紫霓。
既入巫峡,宛若仙乡。神女亭亭,望断天涯之归客;猿声阵阵,迎来江上之春帆。青峰乎不老,绿水乎长东。宋玉赋成,遂使高唐之入梦;襄王迹杳,空余环佩以临风。千秋往事,尽付涛声;一脉幽思,皆凝胜景。
及至西陵浩荡,滩险急流。大坝横陈,截巫山之云雨;平湖高峙,吞巴峡之烟霞。昔闻滩声之裂石,舟楫艰难;今看水色之连天,樯帆自在。此乃大国匠心,承古今之智慧;千秋伟绩,创寰宇之奇观。
明江三桥赋
明江,隐于十万大山群峰之怀抱,百溪之汇流,如玉带轻舞,蜿蜒而出,集潺三江,而成明江之呼也。
春日出临,江水泛出层层绿波,如少女柔顺的青丝,轻柔地在山间穿梭。两岸翠翠依依,嫩叶初萌,青翠欲滴,与江水相互映照,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卷。
明江源头,三桥横跨江面,宛如三条玉龙,静卧于春水之上。桥身古朴,岁月在其上留下斑斑的痕迹,却更添了几分沧桑之美。桥下,江水潺潺,波光粼粼,倒映桥的身姿,仿佛一幅动人的剪影。桥上行人往来,或缓步前行,或驻足观赏,谈笑风生,为这静谧的山水增添了几分人间烟火气。
三华古渡口,木舟竹排轻摇,载着往来的两岸赶集的黎庶农商与游子,舟主手持竹篙,轻点水面,竹排便如离弦之箭,穿梭于江面之南北。那竹排在水面上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激起层层涟漪,如诗如画。然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明江的三华渡已不是往昔的木舟轮橹,舟楫消失了。长虹飞度,跨过江上南北,成为明江首座大桥,更成为明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昔日的月亮岛,曾是酒旗檐飘,风流激荡,红裙飞舞,戏鼓喧天的繁华之地。如今,虽已不复往昔的热闹,但一座新建的月亮桥横跨其上,宛如一道弯月,静静的守护着这个曾经的繁华。桥上行人如织,车马穿梭。每当夜晚降临,人们双双两两驻足桥头观赏江景或凭栏怀古,感受着岁月的流转与变迁。
三江汇聚的江水从四面八方的溪水奔涌而来,汇涌成浩浩荡荡的明江。汇口处,新建的东升大桥,宛如一条彩虹,横跨西东,连接着两岸的繁华与希望。桥身雄伟壮观,桥面宽阔平坦,车往行人穿梭不息。桥上,灯光璀璨,如繁星点点,与江面上的波光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现代与自然完美融合的画卷。
明江的春日,是一幅流动的画卷,是一首动人的诗篇。它以江水为笔,以青山为墨,以春光为纸,描绘出了一幅幅如梦如幻的美景。在这里,每一处风景都是一首诗,每一个瞬间都是一幅画,让人沉睡其中,流连忘返。
(明江:流经上思县、宁明县、龙州县入左江)
瀼州古镇西门
(蛇年)立夏
★★★
致敬劳动者:赞汇和大厦环卫工姐弟仨
今天是五一劳动节,我想对小区的环境工人说一声:谢谢你们!
每天天不亮,你们就开始清扫落叶、擦拭楼道、搬运垃圾。
你们的双手布满老茧,衣服常常被汗水浸透,但正是这份辛苦,
换来了我们干净舒适的家园。
今天,我为汇和大厦的环卫工姐弟仨写了三首小诗,感谢他们的付出!
(一)清扫大院
清晨挥扫帚,落叶随风走。
雨后清积水,汗珠湿衣袖。
夏日赶蚊虫,秋天扫枯柳。
但求地面净,忙到日落后。
—— 你们用扫帚画出一道道干净的弧线,让小区每一天都焕然一新。
(二)擦拭楼道
一层接一层,扶手擦得亮。
电梯明如镜,台阶无尘扬。
手印全抹净,角落不遗忘。
从早忙到晚,楼道焕新装。
—— 你们的双手,让每一寸楼梯都变得干净清爽,
让回家的路更加温暖。
(三)分类垃圾
垃圾分三类,桶前细查对。
臭味扑鼻来,蚊虫身边飞。
弯腰千百次,搬运不嫌累。
笑说脏不怕,只要环境美。
—— 你们忍受着难闻的气味,却让整个小区更加整洁。
这份坚持,值得我们每个人尊敬!
结语
劳动最光荣,奉献最动人。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再次向所有环境工人致敬——
你们辛苦了!五一劳动节快乐!
2025年5月1日 于广州
七律·临夏感怀
——次韵德南战友
黄一中(上海)
宿雨敲窗罢晓妆,云开乍泄九霞光。
烟波叠处鸥踪渺,蒲苇深时水韵长。
曾执吴钩巡海峤,今扶筇杖送斜阳。
荣枯看尽春难驻,幸有芸编伴酒香。
Deepseek赏析
这首《临夏感怀》以夏日晨景为引,通过今昔对比与虚实相生的笔法,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荣枯的深沉思考。全诗情感跌宕有致,在时光流逝的慨叹中透出豁达超然的人生态度。以下从三个维度赏析其艺术特色:
一、时空交织的意象张力
诗中意象群构建出双重时空维度:宿雨、云霞、鸥鹭等自然意象铺展当下时空的静谧,而"吴钩""筇杖"则形成时空隧道的钥匙——寒光凛凛的兵刃与苍劲斑驳的竹杖相碰撞,将三十载光阴压缩在十四字中。这种意象的并置不露斧凿痕迹,却让读者在"巡海峤"的壮阔与"送斜阳"的苍凉间,感受到岁月洪流的奔涌之势。
二、对仗中的生命哲学
颔联"烟波叠处鸥踪渺,蒲苇深时水韵长"看似工笔写景,实则暗藏玄机。烟波之"叠"对应蒲苇之"深",鸥踪之"渺"呼应水韵之"长",在空间纵深感中隐喻着生命存在的辩证法则:个体的渺小与天道的恒长形成张力,恰如颈联中"执吴钩"的锐气终归于"扶筇杖"的圆融。这种对仗已超越形式美学,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哲学观照。
三、典故新诠的精神突围
尾联"芸编伴酒香"堪称诗眼。"芸编"典出《初学记》"芸台辟蠹",在此既指代书香传承,又与"酒香"构成雅俗互济的审美空间。诗人突破传统士大夫"书剑飘零"的悲情模式,将兵家之剑、道家之杖、儒家之书、酒徒之樽熔铸为独特的精神符号。这种文化基因的创造性重组,使全诗在迟暮之叹中迸发出"向死而生"的生命力度。
全诗如一部微型史诗,在56字的方寸间完成了对个体生命与历史长河的深沉观照。那些消散在烟波中的鸥影,那些浸润酒香的书页,最终都化作超越时空的精神印记,在平仄韵律间获得永恒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