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河花猪赋》
罘罳峰的晨雾未散,金凤禅寺的钟声已穿过流沙河的清波,惊醒了沉睡的花猪。青石槽里,红薯藤与玉米糊的香气裹着露水升腾,仿佛千年的农耕岁月在此凝成一缕炊烟,袅袅地漫过稻田,漫过烟叶田,漫向远方。
这里是花猪的故乡,斑驳的皮毛如泼墨山水,每一道褶皱都藏着湖湘大地的密码。老农贺桂香弯腰舀起一勺熟食,米糠与青菜在铁锅中翻腾,她说:“花猪吃的是节气,长的是光阴。”十个月的慢养,是流沙河人对土地的承诺,也是德孝文化的另一种诠释——以耐心喂养生命,以诚心反哺乡情。田埂上,散养户的竹梆声与山歌对答,花鼓戏的锣鼓在云端敲响,一曲《小砍樵》的调子,竟被猪崽的哼唧应和成田园交响。
若说花猪是流沙河的图腾,那“流小花”便是图腾上的鎏金纹样。冷链车驮着真空包装的腊肉,穿过青山隧道,将乡愁直抵北上广的餐桌;直播间里,主播手持二维码,扫码可见猪圈监控——区块链上的德孝,是每一块肉都可追溯的喂养日志。曾经的“土猪进城难”,如今化作“瑶池宴上珍”:盛香亭的热卤锅中,花猪五花肉涮出湖湘的丰腴;粤港澳的商超里,流动党员们的推介让“宁乡味道”成了异乡人的年货必选。
金秋时节,花猪节的火热更胜稻浪。全猪宴摆满长街,腊肉的琥珀光泽映着农人的笑颜。游客们循着“流小花”IP的指引,在主题农庄品美食,在文化展厅读史诗,在智慧大棚看无人机播撒饲料——传统喂养与科技赋能在此和解,如罘罳峰与流沙河的山水相依。而烟叶田畔,院士工作站的灯光彻夜未熄,育种数据与古法农谚在屏幕上交织,恰似耕读文化的现世回响。
暮色中,冷链物流园的灯火次第亮起,宛如大地上新生的星座。花猪的蹄印从保种场延伸到火锅店,从散养户的院落到“国家级金字招牌”的证书上,最终化作乡村振兴的年轮。当金凤禅寺的晚钟再次敲响,流沙河的水波里,倒映着明日乡村的模样:那里有稻花香里的直播间,有烟叶田中的5G基站,更有花猪驮着千年农耕文明,走向世界餐桌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