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荷赋
文/唐牧(安庆)
远眸池处,清波微浪,秋光叶伞棚。浮萍蓝草,深水沉橦。风姿绰约玲珑。野凫伴凉宫。竞舞涟漪漾,击碎碧空苍穹。凭栏环视,风悠泛绿色,芬菲扑面荡荷丛。
叹污千重,仍然憬憧。夏时葳蕤葱。蓬心廉洁,不逊芳容。冬令忍霜寒重。凋落睡残梦。枯禾听雨僝,依旧倾情苔琼。极目横空,雁已南迁栖,春回燕蛙唤生中。
2021.10.23.霜降.观莲藕基地
简历:唐牧,安庆人,市作协成员,擅于古诗词、新诗、散文与评论文章!
《秋荷赋》简评
作者/ 冬青
饭后小憩,特意拜读了唐牧老师旧作《秋荷赋》。之所以说是拜读,是因为我对唐牧老师一贯敬重之。这不仅仅因为他德高望重和富有正义感,主要在于我佩服他创作思路的明晰别致和文笔的纵横练达。因为在他的作品中,为了表述某一事件或者佐证某一观点,往往擅长于超越时空,纵横自如地引经据典,进而让人为他的广泛阅历心悦诚服;他能巧妙的通过追述一些陈年旧事,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不同年代朴实无华的生活气息。其实,基于我的文化水平,本不敢对他的作品妄加评论,但有时因其强烈的感召力,往往唤起我的共鸣,于是便情不自禁的唠嗑几句。
唐老师之《秋荷赋》,是他观赏莲藕基地秋景由感而发。当时已是仲秋,莲藕基地已经卸下了叶碧花红的艳妆,失去了盛夏时节生机勃勃的景象,但唐牧老师却站在大自然的审美高度,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萧衰的秋景中挖掘出了耐人寻味的不同寻常的内涵。
《秋荷赋》共含两段赋曲,寥寥百余字,活生生勾勒出一幅莲藕基地衰而不败的秋光秋色图!
前段重在写景,无多感慨;既没有古人“留得枯荷听雨声”和“冷翠遗香愁向人”般的哀婉和感伤,也没有今人作秀般的高歌与盛赞,而是淡定观赏,据实素描,正确面对四季轮回周而复始的自然景观。
后段赋曲则笔锋一转,直抒胸臆。“叹污千重,仍然憧憬”,明确表达了对当今社会自然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的深沉担忧和对葳蕤葱葱、青山绿水的向往。当然,既然是秋荷赋,唐老师也没忘记对秋荷加以追赞,“蓬心廉洁,不逊芳容”这便是对秋荷风格的首肯。
值得一提的是,唐老师在赋曲“冬令忍霜寒重,凋落睡残梦,枯荷听雨僝,依旧倾情苔琼”四句中,连用“忍”、“睡”、“听”、“倾情”四个动词,把秋荷拟人化,绘声绘色描述了秋荷遭受寒霜侵袭被迫凋落的无奈!而当初“亭亭净植”的莲杆,也已枯萎,同样在无奈中听凭凄风冷雨的折磨!然而尽管处境如此,秋荷依旧倾情“苔琼”!
最后一句“极目横空,雁已南迁栖,春回燕蛙唤生中。”冬青认为这是画龙点睛之笔!因为在生物界,无论百鸟虫鱼,花草树木,无不期待温馨舒适的生存环境,即使属于高等动物的人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试看在特色社会主义国度里,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那些生活在底层的庶民百姓,不同样在“春回燕蛙唤生中”吗?这就是《秋荷赋》的主旨所在,寓意所在!同时也是唐牧老师创作思路明晰别致的精准体现!
总之,《秋荷赋》给人的启示是,搞文学创作,不能只为消遣而消遣,要有一定的宗旨和教育意义,或揭露,或批判,或讴歌,或称赞,所有一切必需有益于国计民生,服务于人民大众。让作品既是读者的娯享工具,也是陶冶情操的精神食粮!进而转化为凝聚国魂的助推器!否则,便是骗取流量,浪费读者时间的文字垃圾!
2025年5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