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诗品读
▣ 《半岛诗刊》-华语诗人作品导读:
童年的这组诗有一种“慢下来”的气息,像是把自己放进了一间寂静的庙宇或一座空山,然后静静地听风、看树、数月光。《在栖岩禅寺》写的是山寺,但其实写的是自己,想成仙其实是想脱身。《野渡》一、二两首仿佛一幅画,很多景物都有“旧”的质感,比如锈掉的铁索、残缺的木船、被风吹歪的碑文,这些物象让人感到一种岁月沉积后的静谧和无解。《山中琐记》和《梅福禅寺》则把山中生活写得既清又神,蘑菇、苔藓、雾霭、钟声,这些看似平常的词句被安排得很讲究,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全组诗不喧哗、不煽情,更像一个长年写诗的人写给自己的独白,字里行间透着安静的力量。你不用读得很快,它也不急着讲,只希望你愿意坐下来听一会儿。
✦ 在栖岩禅寺(组诗)
□ 童 年(安徽)
静坐石屋
不过是想成为仙人而已
头顶的莲花望着我,一言不发
几片褪色的古银杏忽然悬停半空
像未破译的经文
所有蛰伏的生命
在木鱼和春雷声里书写偈语
冷风掠过八宝玲珑塔基,抖落
古人半阙诗章
而我,在苔痕漫漶处拾捡些许月光
✦ 野 渡 (之一)
野渡荒径,古树横斜
石阶凿满深浅不一的叩痕
冷风晃动浑浊的河面
倒影里的那条木船总缺半片帆幔
青苔裹着前朝的桨印
铁索锈成麻花,系着褪色梦呓
残碑野草疯长,淹没了模糊的碑文
斑斑锈迹漫过齿痕一如岁月啃噬的伤
卵石披着月光依旧在诵经
老龟驮着苍苔,爬过坍圮的石墩
暮色渐浓,野渡成了天地间
悬而未决的偈语
一位白发老人背筐而来,木楫入水
惊起一尾红鲤,搅碎水底沉默的月亮
✦ 野 渡(之二)
据说,这里是西周时期钟离国最繁华之地
一个老妪曾在淤泥中捡得一把古剑
那些至今也未说出的
抑或泛着青绿色铜锈的世事
再也搅不动哪怕一丝微澜
当暮色漫过石墩和老船骨时
野渡,依旧守着无人认领的碑碣
等那个踩着碎月归来,却永远
到不了岸的人
✦ 山中琐记
进山快两个月了,我的第一印象
是山岚熨平了我心中的褶皱
云絮栖在肩头,鸟雀停驻眉梢
松针轻颤,抖落满身呢喃的月光
苔藓爬上红木房的屋顶独舞
蘑菇撑开伞,揽收草木的梦呓
山涧溪水用玉指轻抚卵石,哼着古老的催眠曲
此刻,暮色将身影,揉进大山的轮廓
在这里,时光竟然被酿成一坛千年未启封的御酒
在这里,你与群山对坐,聆听风讲述永恒
✦ 梅福禅寺
海外七旬香客的影子咬碎在山道
短尾腹的毒液是未完成的经文
石阶渗血处,钟声惊起凤头燕鸥
老尼姑捧起古寺的月光熬药
陶罐沸腾时,经文正好借药渣穿肠而过
圣女再次舀来梅岑山的雾霭
将千年药草煮成液态的禅意
将疼痛与死亡,酿成药香袅袅的救赎
圣地的微风吻过三个晨昏
草木皆禅意,生死一念间
青烟升腾处,木鱼声在伤口结痂
香客起身时,脚印里开出莲花
❂ 诗人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泛审美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