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箍下的生命奇迹
王建平
厄运,一定是不幸,是苦难,是悲剧性的。然,伤害往往为我带来觉醒,转化为蜕变,最终实现生命的突围。
有这样一个故事,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密歇根州的一个农场主为方便拴牛,在庄园一棵榆树上箍了个铁圈。时光流转,榆树不断生长,铁圈却渐渐嵌入树身,在榆树的表面留下了一道触目惊心的伤痕,病菌、铁锈促使它内部生长机制发生改变。后来,当地爆发了一种奇怪的植物真菌病,灾害来势汹汹,方圆几十里的榆树无一幸免。带着铁圈伤痕的榆树顽强地活了下来。植物学家们对此大感好奇,他们发现,正是这个铁圈拯救了榆树。铁圈生锈后,它从中吸收了大量铁元素,提供了特殊的免疫力,能够抵御真菌的侵害。它在风雨中稳稳扎根,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伤害,常常不期而至,带着难以预料的偶然性。生命哲学以自身的伤痛将偶然与必然展示给了现实世界。
伤害,不是有意选择,面对自然,遭遇形形色色的伤害是不可避免的,看似是生命的磨难,实则可能成为生命的养护,被铁圈箍住的树干,成为支点,生命变得更加坚韧、顽强。榆树的经历福祸相依,获得了生存优势。顽强的生命力往往在伤害中孕育而生,伤害带来的免疫力,使榆树在困境中延续。表面的伤害是命运的伏笔,内在的生长是对苦难的回应。
伤害,似乎总是与丑陋、磨难紧密相连,嵌入明显处醒目地存在着。榆树所承受的树皮被撕裂,木质纤维受损,那是尖锐且持久的痛。随着树的生长,铁圈逐渐勒紧,每一次细胞分裂、枝干延伸,甚至微风吹动树枝时,铁圈挤压带来的剧痛都如影随形。更痛苦的是,树无法诉说这份疼痛,只能默默承受。当植物病菌肆虐,周边的榆树纷纷倒下,这棵榆树在恐惧与孤独中煎熬,它不知道自己能否熬过这场灾难。面对铁圈的无情,榆树满心都是不解与怨恨,却又不得不日复一日与伤痛相伴,在痛苦中挣扎。慢慢地榆树开始自省,它意识到,铁圈带来的伤害已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无法改变,只能接纳。它尝试在风雨中与伤痛共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曾经让它痛苦不堪的铁圈,逐渐转化为滋养生命的养分,为成长提供了助力。
伤害是生命不可避免的境遇,痛苦是显而易见的,对待痛苦的态度和方式不同可赋予生命独特意义。真菌带来的威胁、恐惧、孤独和煎熬正是生命存在性的体现。表象的迷惑性与本质的隐蔽性往往成为事物的一种特质。偶然性会带来契机,铁元素为榆树提供了免疫力,真菌灾难成为防护。透过表象看本质,偶然性中存在的必然性,挫折转化为机遇,成为历练。榆树的经历从感性视角上升到理性,是“无用之用”的价值重构。无用往往蕴藏巨大的有用,伤害蕴藏着成长契机。痛苦和免疫力,矛盾双方互相转化,是偶然背后的必然逻辑。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的背后也隐藏着必然性,相互作用。榆树接纳伤害是第一次否定,通过吸收铁元素获得免疫力是对接纳的再次否定,否定之否定,从“受困者”到“幸存者”实现了质的飞跃。
生活中的种种灾难与痛楚,何尝不是如此?有的看似是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实则蕴含着成长的契机。就像这棵榆树,即便经历伤痛,依然枝繁叶茂,伤害成为警醒,重新审视生命,在迷惑中解脱,在危难时避险。磨难可以转化为精神养分。没有一场暴风雪不会停歇,没有一次洪水猛兽不会退去。伤害,是修为。痛苦和苦难,不仅丰富了人生经历,更提升了内质的免疫力。
缺陷的褶皱里,或许藏着最顽强的生命密码。榆树的故事宛如一部微观的生命史诗,教会我们学会接纳伤害,包括痛楚与灾难,珍惜经历,勇敢承受生活中的 “铁圈”,像榆树一样,在痛苦困顿中顽强生存。铁箍下的生命奇迹,榆树用自身经历揭开了生命哲学的序言,将刻进灵魂里的图章奉献给了人类。
简 历

王建平,男,1956年生,黑龙江省肇东县人。1984年毕业于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专科班。现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首都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书协黑龙江分会理事。
散文作品曾在《中国散文大观》《散文百家》《散文家》《黑龙江日报》等发表数十篇,散文作品获中国散文家协会华表奖一等奖提名奖、第四届中国散文论坛优秀作品奖。出版散文集《地中海拾贝》《王建平散文集》。与高长顺合作编剧话剧《职场游戏》、音乐剧《太阳的部落》分获第31届田汉戏剧奖三等奖、黑龙江省戏剧大赛第八届丁香奖优秀剧目奖,与高长顺合作出版长篇纪实文学《教育烛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书法名家新作(王建平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