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日第五节
(五月五,百草沐浴驱邪污)
路边
端午节是宜兴地区的一个大节日,而且“端午”的最早记录者便是创建宜兴精神的周处,其著作《风土记》是宜兴第一本民俗书。华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其后是卯辰巳,五月便是午月。又“午”通“五”,五月五日为单阳相重之数,“单”通“端”,所以称端午。过去人们没有绒线衣,只有衬衫罩衫背褂棉衣,端午接近夏至,不会再有冷空气来反复,所以宜兴民谣说“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
《风土记》说:“仲夏端午,烹鹜(wù)角黍”。鹜就是鸭,性寒,所以是热天佳肴,角黍就是包粽子,用芦叶裹米成尖角之形,粽子是后来的名称。关于包粽子的来历,周处之后南北朝人吴均的《续齐谐记》记载是为了纪念屈原。战国时爱国诗人屈原面对国土沦丧,一腔热心无以为报,终于在五月五日这天悲愤而投汨罗江殉志。后来百姓感念,每年这天划小船到江心投粽子祭奠。这个说法流传较广,所以端午节也叫诗人节。而周处之前东汉时《曹娥碑》则记载,粽子喂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忠于吴国的伍子胥,伍子胥五月五日被吴王赐死并抛尸钱塘江,含冤之魂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这两种说法应该都是出于人们对历史先贤的追念,实际上在古代,五月五日是驱邪节。这在闻一多《端午考》中已有所说明。
夏商周时,人们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五月出生的人也不吉利,东汉应劭《风俗通》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宋徽宗生于五月五日,虽然贵为王子,依然被认为不吉利,当即抱出去寄养宫外。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夏代历书《夏小正》说:“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所以人们要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现代人非常理解,这些措施都是为了驱虫除湿,减少病菌感染,宜兴人陈维崧说五“墙角苔生,础润垣衣腻。”所以五月是个容易患病死亡的季节。《吕氏春秋·仲夏记》说五月要斋戒要禁欲,汉初戴德《大戴礼记》说五月五日要沐浴驱祟。我童年在高塍舅家,这天早上还有“细佬要洗百草浴”的习俗。百草不一定要一百种草,有车前子、蒲公英、野草莓、金花菜、野菊花、野鸡冠花、野胡萝卜、枸骨草、野苋菜、野葱和水蓼等即可,洗了会百依百顺健康长大。幼儿要穿虎头鞋,少儿则自己编个网袋挂在胸前满村跑,网袋里装的是煮熟的鸡蛋鸭蛋。不管幼儿还是少儿,家长会用手指蘸了雄黄酒在他们额头上写个“王”字。这天人们还要穿印有“五毒不侵”字样的黄色小褂,吃黄鱼黄鳝黄花菜。这些都与屈原和伍子胥无关。
宜兴人端午节家家做粽子吃粽子,到集镇上看赛龙舟也是重头戏,这个习俗还是源于吴民驱邪。“吴”通“鱼”,早期吴民都是渔民,渔民就离不开水。宜兴民谣说“五月五毒要提防,水有鼍龙岸有瘴”我小时候一直把“鼍龙”和“瘴”理解为蚯蚓和蟑螂,心想蚯蚓怎么会在水里呢?成年了才知道鼍龙是猪婆龙即扬子鳄,瘴是瘴气,宜兴方言也称鼍为蛟。鼍龙现在不多,古代不少。战国著作《竹书纪年》说周穆王伐楚,在九江以鼋鼍为桥梁供部队行进。五月正是鼍龙快速生长大量进食的季节,于是往往伤人,吴民苦不堪言,所以就在毒月恶日搞运动式围杀或驱赶,粽子是诱饵,也是猎手的口粮。
解放后编的《宜兴县志》说,周处下河斩蛟,干粮就是母亲包的粽子。我家距周王庙一百多米,夏天纳凉总讲,周处五月五日在蛟桥河下水,与猪婆龙搏斗三天三夜,从东氿追到洑东兰山。老年人说那是神话,真正的周处应该是驾着小船拿着竹竿,竹竿线上悬着粽子,像钓鱼一样,猪婆龙来张口就用渔叉猛扎。能一叉子扎进喉咙,估计猪婆龙不死也差不多了。因为周处有勇有力,连扎三天是有可能的,但绝不会是单打独斗,因为猪婆龙不是一条两条。端午斩猪婆龙是古老的习俗,而不是从周处开始的,人们驾着小船争相奋前便是后来的赛龙舟。文革后周王庙修缮,画家在庙内墙上画了周处,不是斩蛟是杀龙,引得人们一片非议,龙是中华图腾祖,如何杀得?
端午后来还和春节中秋一起,被列为一年三大尊老节,特别是女婿,要带上礼品尊节,孝敬泰山泰母。现在未婚女婿第一次尊节,意味着被认可,更要礼重有加。
【注释】
鼋鼍(yuán tuó):鳖鱼和扬子鳄。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