峣柳城的水
《长安志》记述:“峣柳城以面对峣山,其中多柳为名,城周8里,今县城但东南一隅而已”。
民国《续修蓝田县志》进一步解释曰:“县城在陕西省会东南80里,本名峣柳城,北周建德二年自县西30里故城移治于此,后就东南隅改筑之;周3里80步,高一丈六尺,凡3门”。

从蓝田县城清代地图和1989年规划图可以推断:北周时所建之城东和南边界为清代地图显示之外,北和西大约分别以今县城北环路和三十米路为界。
北周当年建城,并无环城河。但显而易见,它以天然河流为壕。北有白牛河,东有白马河。西、南为灞河所环。南有秦山,西有鹿原,东、北为绣岭。如此以山为阻,以河为凭,固若金汤。又扼东西川与长安入商洛交通之要。古人选址,可谓匠心。
特别是东面城墙,建于东窑和南窑所在高崖之上,白马河水紧傍高崖,南流入灞,为县城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白马河,本名土胶河,其发源于横岭三官庙南沟,多泥,故有此名,流经后沟之时,与东边东西里许白马坡所位之谷相通,此谷南岸为灞河北杨家岩村,北岸即李家斜和陈沟岸村,与后沟合称白马谷。土胶河水过后沟后,因地势平缓,流速降低,水质趋清,与上游不同,《长安志》不察,以为水出白马谷,故称白马谷水。
唐韩愈写有《蓝田县丞厅壁记》,其中有"庭有老槐四行,南墙巨竹千梃,俨立若相持,水㶁㶁循除鸣"之句,此句中水必为白马河引入。
时间久远,史料缺乏,故唐代以前城内布局已难推测,但可以判断,其有北、西、南三门。其中西达鹿原,北通长安,南至蓝田关。
其南门名曰"青门",有钱起《晚出青门望终南别业》诗句"能清谢脁思,暂下承明庐。远山新水下,寒皋微雨馀"为证。时钱起为蓝田县尉,在蓝溪谷口置有别业。故有上诗。
城池缩小到方三里,大体为明代之事。明嘉靖元年(1522),王科任蓝田知县,劝课农桑,振兴学校,并于次年扩建城廓。城周4里130丈,面积8顷60亩,城门四座。东门题:“玉山映翠”,西门题:“白鹿呈祥”,南门题:“灞水环青”,北门题:“秀岭回春”。
同年,经东窑和南窑土崖断口,引土胶河水入城中,民享田园之利。从地图上看,大致于今东场水库处分水引流,经东关和东门,由水道巷引进主街渠网,然后从西南流入灞。
城外渠道,牛志称"青泥渠"或"黄龙渠",因其水含泥质,容易凝结,正与"土胶河"之名相配。
嘉靖二十年(1541),吕好古知蓝田,于城墙西南隅开辟水门。县城由此变为五门。
因为水质之故,青泥水屡兴屡废。清顺治间,苏就大、顾其言,郭显贤相继修之。嘉庆间,庄逵吉复修之,不数年旋圮。
道光年间胡元瑛复修,并经白马谷引灞河水入城,从东南入,入西北。各门题名:东曰“鸣凤”,南曰“延薰”,西曰“涌金”,北曰“迎恩”,水门曰“永清”。
同治九年重修县城。始凿城壕深2丈,宽1.5丈,亦用白马谷水。
光绪二十六年,周之济命人重测新渠,穿城东,入西城,出在西北郊。
蓝田现治建城以来,经历代先贤努力,引水入城。县城东高西低,又自县门街南北降低,故入城水渠成网,贯穿大街小巷,民间多蒙其利。直到民国,毛家巷尚有水打磨,加工粮食。
特以记之。
(图自网上,多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