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密码:
在抗争中续写人类的生存史诗
文/路等学(甘肃兰州)
当西方学者困惑于“中国人的信仰何在”时,他们或许没有读懂半坡陶器上的鱼纹——那不是对神明的献祭,而是先民与江河博弈的勋章;没有看懂甲骨文里的“斗”字——那不是暴力的符号,而是双手紧握长柄、向命运宣战的姿态。从钻木取火的星火到量子计算的微光,中华民族始终用行动书写着独特的信仰:真正的救赎不在神的羽翼下,而在千万次跌倒又站起的抗争里,在一代又一代人永不妥协的奋斗中。
一、神话:文明最初的抗争宣言
希腊神话中,人类是普罗米修斯用泥土捏成的玩偶,命运由奥林匹斯诸神随意拨弄;但在华夏先民的传说里,每个神话都是一份抗争的宣言。燧人氏磨破三十根木棒才钻出火星,不是因为愚昧,而是用血肉之躯向自然宣告:“我们不要施舍,只要掌握生存的密码”;大禹治水“左准绳,右规矩”,三过家门而不入,不是不懂温情,而是明白:“若让洪水肆虐,何来万家灯火”。这种精神在《山海经》里凝结成精卫的石子、刑天的干戚、夸父的手杖——当西方神话还在歌颂神的恩赐时,中国先民早已把“人定胜天”刻进了文明的基因。
与《圣经》中诺亚等待神谕不同,中国的洪水神话是“疏川导滞,钟水丰物”的智慧;与北欧神话里诸神黄昏的绝望不同,我们的灾难叙事是“女娲炼石补天漏,后羿张弓射九日”的主动出击。这种差异的本质,是两种文明对“生存法则”的不同理解:当世界陷入混沌,西方人选择祈祷,中国人选择行动;当命运露出獠牙,西方人等待救赎,中国人握紧拳头。正如《周易》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我们的信仰,从一开始就是“抗争即生存”。
二、历史:在碾压中重塑的文明韧性
近代中国的近代史 ,是一部血泪交织的抗争史,却也是文明韧性的最佳注脚。当列强的炮火轰开国门,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不是屈膝投降,而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智慧抗争;当敦煌文书流散海外,罗振玉、王国维在战火中整理典籍,不是沉迷故纸堆,而是用文化坚守对抗文明侵略。
这种抗争精神在当代愈发震撼。面对美国单方面挑起的贸易战,其无视世贸组织(WTO)基本规则,肆意践踏国际经贸秩序,以关税大棒、技术封锁等霸凌手段妄图遏制中国发展,这种背信弃义、破坏全球产业链稳定的行径,不仅严重损害中国利益,更是对多边贸易体系根基的公然挑战。但中国人民从不会在压力下屈服,正如先辈们在历史洪流中一次次奋起抗争,如今我们同样以坚定的信念和智慧从容应对。从政府层面制定精准反制策略、优化产业布局,到企业加大自主研发投入、突破技术“卡脖子”难题;从华为十年前就布局芯片研发,哪怕“备胎计划”被迫转正,也绝不放弃技术自主,到无数科研团队日夜攻关核心技术;从新冠疫情肆虐时,钟南山院士84岁逆行武汉,千万医护人员写下“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请战书,到每一位劳动者在岗位上精益求精提升中国制造品质,全体中国人以奋斗为矛、以团结为盾,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宣告:任何试图打压中国的企图都将是徒劳,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必将凭借骨子里的抗争精神与不懈奋斗,迎来属于正义与公平的最终胜利。
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师生在敌机轰炸中坚持上课,把“刚毅坚卓”刻进校歌;改革开放初期,无数创业者在街边摆地摊、在地下室写代码,用“爱拼才会赢”的信念叩开市场大门。中国人的抗争,从来都是带着理性的坚韧,在绝境中开辟出希望的蹊径。
三、个体与民族:在血脉中流淌的精神同位素
敦煌壁画里的飞天,衣袂上沾满了千年风沙,却始终保持着向上飞升的姿态——这是中华民族最动人的隐喻:每个个体都是文明的“同位素”,携带着相同的精神基因。程序员在“卡脖子”技术前攻坚,与当年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没有本质区别,都是用智慧突破局限;农民在盐碱地里培育新稻种,和神农尝百草一样,都是用勇气挑战自然;普通父母起早贪黑为孩子攒学费,也暗合愚公移山的逻辑:“我们或许看不到山移走的那天,但每一筐土都在靠近梦想”。
外卖骑手在暴雨中不放弃订单的坚持,教师在乡村学校守着三尺讲台的执着,科研团队在实验室白大褂上的汗渍......这些微光汇聚起来,便成为照亮民族未来的火炬。从家庭到民族,从个体到集体,抗争精神早已融入我们生活的每一处细节。每一位坚守岗位的工作者,都是在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添砖加瓦;每一份辛勤的付出,都在履行对家庭的责任、守护生活的美好。这种将个人奋斗、家庭幸福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精神传承,正是中华民族抗争基因最鲜活的体现。
站在人类文明的坐标系上,中华民族的独特性正在于此:当其他文明把希望寄托于神明降临时,我们在神话中写下“抗争”的宪章;当历史的狂风骤雨袭来时,我们用抗争作为文明的压舱石;当个体面临命运的困境时,我们用抗争证明“人”的价值。这种信仰,不是对某种教义的盲从,而是对“人定胜天”的永恒坚信,对“奋斗创造历史”的绝对忠诚。
从半坡的陶罐到天宫的空间站,从甲骨文的刻刀到超级计算机的芯片,变的是时代的工具,不变的是刻在基因里的抗争精神。它告诉世界:中国人的信仰,藏在燧人氏掌心的老茧里,刻在大禹治水的青铜鼎上,写在每个为梦想奋斗的普通人的生命里。这种信仰永不褪色,因为它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现在——属于每个在贸易战阴霾下坚持创新的企业家,每个在科研攻坚中突破技术壁垒的学者,每个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劳动者。我们坚信,只要亿万中华儿女勠力同心,传承这份抗争与奋斗的精神,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挑战,没有抵达不了的远方!
路等学,男,汉族,中共党员,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区域经济研究,食用菌基础理论、应用基础研究,食用菌优良菌种示范生产和应用推广工作。
长期以来,在科研及推广工作中以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踏实勤勉的工作精神,求真创新。坚持面向我省特色食药用菌特色资源,进行食用菌的基础理论研究;面向食用菌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应用基础及应用研究;面向我省扶贫攻坚主战场◇进行区域经济研究◇选择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科研开发项目,筛选新品种,创新新技术。通过食用菌菌种的生产、应用和推广,服务菇农。推动甘肃省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