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一,让心灵与生活共舞
◉杨 奎
五一假期来临,城市里的人们各自盘算着去处。有人值班加班,有人出去旅游,有人回老家看望父母,有人就在家休息,有人三五朋友聚聚。这倒也不足为奇,年年如此,人人如此。
我站在阳台,看那楼下的行人匆匆。他们的脸上,有的显出喜色,有的则漠然,更有的竟带着几分愁苦。想来也是,这"黄金周"二字,对于不同的人,意味自然不同。于某些人,是难得的休闲;于另一些人,却是加倍的劳碌。
值班者自不必说。医院里的白衣人,街上的蓝制服,清晨的黄马甲,还有那二十四小时不熄灯的便利店中的店员。他们何尝不想休息?只是社会的齿轮须得有人维护,于是他们便成了那不可或缺的润滑油。
至于出游者,更是形形色色。有那精心规划行程的,早在一月前就订好了机票酒店;也有临时起意,背个包就上路的。他们挤在车站、机场,像被放出笼子的鸟儿,迫不及待要飞向远方。然而远方真有诗么?我看未必。那些著名的景点,往往人满为患,排队三小时,观景三分钟。更不必说那昂贵的物价与劣质的服务。但人们依然趋之若鹜,大约是因为平日里被禁锢得太久,总需要一些不同来证明自己活着。
回老家的人又是另一番景象。他们拖着行李箱,里面塞满了给父母的礼物。在高铁上,他们或许会想起儿时的五一,那时没有黄金周,但有一整天的劳动节游行。父亲会把他扛在肩上,看那红旗招展,听那锣鼓喧天。如今回去,父母已老,故乡已变。那些熟悉的街道,不是拆了就是改了名字。唯有父母的笑容依旧,只是多了几道皱纹。这种回归,既甜蜜又苦涩,像咬了一口记忆中的糖果,却发现味道已经不同。
选择在家休息的人,或许是最为明智的。不必忍受旅途劳顿,不必花费冤枉钱财,就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睡到自然醒,看几本想看的书,刷一刷抖音,追几部落下的剧。阳台上的花草需要打理,冰箱里的食材可以变成美味。这样的假期,看似平淡,却最是滋润心灵。
朋友相聚又是另一种热闹。平日里各忙各的,难得一聚。趁着假期,约上三五知己,或饮茶或喝酒,谈天说地,回忆往昔。这样的聚会,往往从下午持续到深夜。话题从工作到家庭,从理想到现实,最后不免感慨一番时光飞逝。但正是这样的交流,让人感到不孤单,知道在这世上还有人懂你。现代人的生活太过碎片化,而这样的深度交流,恰似一剂良药,治愈着都市人孤独的心灵。
诗与远方在哪里?人们总以为在别处,在那些未曾到过的地方。殊不知,诗就在身边,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清晨的一缕阳光,午后的一杯清茶,夜晚的一阵微风,都是诗的素材。远方固然令人向往,但眼前的生活更值得珍惜。一个懂得生活的人,能在最平凡的日子里发现美,能在最普通的交往中感受温暖。
呼吸吧,深深地呼吸。生活不在别处,就在此刻,就在此地。五一假期,不过是日历上的一个标记。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对待每一天。让心灵与生活共舞,不是要做什么特别的事,而是要以特别的心态做平常的事。
窗外的梧桐树上,一只麻雀在跳跃。它不在乎什么五一不五一,只是单纯地活着,享受着阳光与自由。我们人类,创造了节日,创造了假期,却常常忘记了生活的本真。
或许,这个五一,我们最需要的不是远行,不是狂欢,而是静下来,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看看身边被忽略的美好。让心灵与生活真正地共舞,而不是被生活拖着走。
生活从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和感受美的心灵。这个五一,愿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在繁忙与闲适之间,在远方与眼前之间,寻得那份难得的平衡与满足。
毕竟,生命不是一场马拉松,而是一次舞蹈。重要的不是跑得多快多远,而是是否踏准了属于自己的节拍。
【关于作者】 杨奎,写作者与文化推广者、环保生态文学践行者、青少年素质教育指导师、青少年养成教育引领者、高级工程师,系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中华环保联合会会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会员、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盐城本土作协会员、盐城零距离青少年综合素质发展中心主任。文章散见于国内众多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有作品曾荣获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作品征集活动二等奖、“情系母亲河”全国征文大赛(散文类)三等奖、“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赛优秀奖等等。中共党员,江苏建湖人,现居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