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泥驿在哪里
史称“大历十才子”的钱起,曾于蓝田任县尉。初上任时,曾于青泥驿迎候过王侍御史。他在《青泥驿迎献王侍御》一诗中写道:
候馆扫清昼,使车出明光。森森入郭树,一道引飞霜。
仰视骢花白,多渐绶色黄。鹪鹩无羽翼,愿假宪鸟翔。
王侍御从长安出发,蓝关古道一路行来,灞桥以东,入山之前,经过的驿站有滋水驿、蓝田驿、清泥驿。滋水驿就是灞桥驿,蓝田驿在故京一带(蓝田故治)。青泥驿又在哪里呢?
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长安志》的说法,青泥驿"在蓝田郭下"。一种说青泥驿在蓝田县城南营上村一帶的青泥城里。曾宏根的《蓝关古道》就持这种说法。
哪种为是呢? 当然是《长安志》。
《长安志》是宋代的著作。宋代去唐代不远,对唐代的情况,自然比我们熟悉。
《长安志》所说的"蓝田郭下"是什么意思呢?古代有城郭一说。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分别代指内城和外城,或者说内城外郭,合起来就指城市。青泥驿附郭,就是说和蓝田县城在一起。怎么能到七里外的营上村一带?
你看,钱起"森森入郭树"的诗句,不就指出,青泥驿就在蓝田外城里么?
蓝田县城古称峣柳城,又称青泥城。它是从营上村的青泥城演变而来的。
北魏时,为了加强蓝田的防务,设青泥军,于是在营上村一带建青泥城,同山中的古峣关和古青泥相配合。这个青泥城因位于峣岭外,灞水南(古称泥水或青泥水),多柳,所以又叫峣柳城。
青泥城属于军治。直接位于灞水以南,向东可以入蓝谷支持古峣关(那时蓝谷道才是入山的正道,从河口湾一带经悟真寺进山)。向西堵住了峣岭小道和辋川口,因此是军事防御的好地方。
以后青泥军取消,蓝田复归民治,青泥城逐渐被废弃。
北周明帝武成元年,将关城由古峣关迁至青泥城侧,改名青泥关。
北周武帝建德二年,将蓝田县城从故京一带迁至现址,于灞水北建大城(周八里,明清时县城才方三四里,为大城东南隅),属民治,所以居东西川官马大道中间,直接入蓝谷去商洛。南边的青泥关因此改名叫蓝田关。
这样县城和南边关城互为一体。县城也被称为峣柳城或青泥城。
隋大业年间,蓝关又被移至牧户关一带,青泥关遂作废,以后几乎被人们忘记了。
在唐代贞元年间,李西华改造峣岭小道以前,蓝谷道一直是武关道的正道,出蓝田县城向东直奔蓝谷入口,南入秦岭。像钱起在蓝溪谷口有别业,他每逢休沐之日,就会回到别业,这一奌,就连王维也不如他。
既然如此,青泥驿又怎会设置在已经废弃的青泥关(青泥城)呢?岂不是舍近就远,画蛇添足吗?
钱起的上述诗写于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可见青泥驿在肃宗初年已成规模。青泥驿是蓝关道上非常重要的驿站,距长安七八十里(滋水驿离长安三十里,蓝田驿离滋水驿和蓝田县各二十五里)。长安至蓝,除老牛坡外,一路皆是平川,唐代马车日行,也不过是七八十里,故青泥驿为离京后的第一宿处。
青泥驿又称蓝田故驿。《旧唐书》卷一六《李林甫传》载,“太子妃兄附马都尉薜长流襄州,死于故驿 ",《旧唐书》卷九《玄宗纪下》则作 “至蓝田驿赐死”。又《旧唐书》卷一一《代宗纪》载“襄州刺史裴茂长流费州,赐死蓝田驿”,同书卷一一四《来瑱传》则作“赐死蓝田故驿”。由此可见,青泥驿就是老的蓝田驿,而华胥故京一带的蓝田驿设置于青泥驿之后。
不少朝臣赐死于此驿。上述以外,如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召宦官山南东道监军陈鸿志还京,朝廷谴使杖杀于此驿。
说青泥驿设于青泥城,是一种想当然的说法,经不起历史考察和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