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方,大差异:文化、心理与格局的碰撞
作者 :杨东
南疆某市,因 “银星工程” 与外界有了特殊的连接。这座城市划出专项资金,邀请那些退休前功绩卓著、退休后身体康健的各界专家前来担任顾问,院士、教授、高级记者、高级编审等齐聚于此。
我,也有幸在两年前成为了该市融媒体中心的顾问。
在这两年里,我经历了许多事,这些经历对我人生的影响深远,让我对这个小地方有了深刻的认识,也看到了这里与外界在文化、群体心理以及人们格局眼界上的差异。
强龙难压地头蛇:地域文化下的群体心理与格局碰撞
有个来自内地的志愿者男孩,写了一篇 7000 字关于当地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稿件。然而,这篇稿件存在问题,7 件事与主题关联度不高。我出于专业角度,诚恳地提出了修改意见。这本是正常的业务探讨,却引发了一场意外的风波。
男孩离开办公室不久,一位皮肤黧黑、身材稍胖且厚嘴唇的中年男子突然推门而入,气势汹汹地朝我冲来。当时,比我早一年受聘、年长我 8 岁的老梁,见势不妙,赶忙上前阻拦,可终究因年迈体力不支,没能拦住,还被带出了门。
中年男子冲到我面前,气咻咻地呵斥:“你咋把他骂哭的?你知不知道,我们感觉这个娃娃写作有苗头,设法让他留下来。你骂他,哭得很伤心。问他原因也不说。我警告你,你少指手画脚!你们这几个是什么专家顾问?吃馍馍混卷子,趁早卷铺盖走人,我们不待见你们……”
这一番话,让我深感震惊。
从地域文化角度来看,这个小地方有着浓厚的 “护犊” 文化。在他们的观念里,自己人是需要保护和偏袒的,外界的批评即便出于善意,也难以被接受。这体现出他们强烈的地域认同感和排外心理,这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接受外界新观念、新方法的能力。
从群体心理层面分析,这位中年男子的行为代表了一部分当地人的心态。他们对本地的年轻人有着过度的保护欲,容不得别人指出年轻人的不足,哪怕这种指出是为了帮助年轻人成长。这背后反映出的是一种狭隘的群体心理,害怕外来者打破他们原有的平衡,威胁到他们对本地事务的掌控感。
而在格局眼界方面,中年男子的言行与我们这些外来专家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们站在更广阔的视角,有着丰富的经验,希望通过专业的指导帮助年轻人提升能力。他却只看到眼前男孩的“委屈”,没有看到长远的发展。这就是两地两代人格局眼界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矛盾的产生。
此事在单位引起轩然大波,领导高度重视,轮番做工作。第三天,中年男子在党委委员陪同下来道歉:“那天,气势有点冲,对你不恭敬。我护犊心切,见不得别人倚老卖老欺负人,希望你不要放在心上……”
面对这番话,我心中五味杂陈,这看似道歉,实则带着辩解。不难想象,若不是领导施压,他绝不会来道歉,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他内心深处对自己行为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外来者的抵触依然存在。
我表示理解,希望大家探讨业务时不掺杂个人感情。可他却还说:“你可是把那个小男孩骂得不轻,我哄了很长时间还感到很委屈啊!”
我顿时无言以对。
后来,为了缓和关系,我约了一些和他关系近的同事去 20 公里外的饭店喝酒。席间,大家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他举杯时说:“到底是上面来的,有格局,表示敬佩!” 可随后又补了一句:“到底年长,很拎得清啊!” 这后半句,听起来多少有些意味深长,让人心里不是滋味。
和我同来的老康赶紧打圆场,举杯代替身体欠佳的我回敬,将气氛推向高潮。
然而,回来后不久,我却发现自己被踢出了 “记者部微信群”,这一行为再次显示出他内心的芥蒂,也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两地文化、心理和格局差异带来的难以调和的矛盾。
无心之言(之举)最伤人:文化差异下的文学认知与人际交往
这座城市因独特的地缘,冬季难得下雪。有一次下了一场小雪,仅仅薄薄地覆盖了地面。几天后,我在审报纸大样时,看到担任广播播音员多年且获得副高职称的小个子女子写了一篇咏雪的散文。从专业的文学角度看,这篇散文可谓 “三无(无景、无情、无意)”。
出于帮助她提升文学素养的目的,我从文学网上一篇一篇地下载了国内某知名散文家的近百篇散文,精心整理后传给她,希望她能通过阅读有所收获,在今后写风花雪月之类的散文时能有长足进步。
她却毫无回应。
夏季,当地难得下了第一场雨,她又迅速写出一篇咏雨的散文。我审大样时,发现依旧是 “三无” 作品。
后来,我终于有机会和她近距离交流,询问她是否收到我传给她的散文集,她回答收到了;问她读了吗,她却说压根没打开;我又一连问了几个名家的散文,她都表示没看过,还补上一句 “我不爱看书,中外古今文学类几乎都没看过。太忙了!应付手头的事,都感觉十分疲惫……”
当我告诉她,她的不回复、无心之言很伤人时,她却认为没那么严重,是我想多了。
这件事深刻地反映出两地在文化认知上的差异。在我所处的文化环境中,对文学的追求和提升是一件重要的事,分享优秀文学作品是一种善意的帮助。但在这个小地方,她对文学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甚至认为阅读名家作品是浪费时间,这体现出她文学素养的欠缺以及对知识提升的漠视。
从人际交往的角度看,她不回复别人的分享,是一种无心行为。这种行为背后,反映出当地部分人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基本的礼貌和对他人的尊重。他们更关注自身的感受和眼前的事务,忽视了与他人的情感交流和知识分享,这也是群体心理中自我中心的一种表现。
腹无光亮气自黯:知识素养与格局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还有一位和小个子女子有诸多相似之处的女子,她也曾是播音员,有着副高职称,身材矮小。不同的是,她写稿高产,差不多两天一篇,但稿件质量却不敢恭维,水分多干货少,内容缺乏新意和新闻价值,满是大话、套话、空话和废话。
有一次,某单位出资请电视中心制作一部三集专题片,每集 10 分钟,她写的脚本每集 2000 字。部门领导请我修改,我重写后,甲方很满意。即将封镜前,甲方要求到该单位当面指出并修改。
我们来到该单位小会议室,长椭圆形会议桌两边分别坐着主客。她只是淡淡地向对方说了句:“这是师里聘的专家顾问老师”,便不再多言。而对面的四人,始终没有被介绍姓名、职务。
起初,我以为改动会很大,结果到结束才发现只改了几处,将一些表述换成专业术语。负责对接的女子称赞脚本写得好,让她继续负责修改,当时我们都没说话。
后来偶然相遇,我和老康邀请她和另一位同行关注重要宣传片,写评介文章,还提到有一部 32 集电视连续剧要在这里初审,希望她们参与以便写评介文章,老康还补充说写评论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可她俩却对我们的话置若罔闻,走到大厅时,嘴里说着 “开了、开了。从这走……” 径直朝食堂大楼方向的后门走去,把我们晾在一边,让我们感到自讨没趣。
当我再次和她提及审稿一事时,她却大声咆哮:“谁说我没介绍你?难道告诉他们是你修改的、重写的才算介绍你吗?那样介绍,我还有面子吗?” 我忍不住说她心机太重,性格不通透、不阳光,不利于成长。她却反驳:“这关你啥事?你没来的时候,我不照样是副高吗?”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她的知识素养和格局严重影响了她的人际交往。她在专业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却过度在意自己的面子,不愿意承认他人的帮助和价值。这是一种狭隘的个人主义心理,在当地群体中可能较为普遍。他们满足于现有的成绩和地位,不愿意接受外界的批评和建议,缺乏自我提升的动力和开放的心态。
这一系列的经历,让我深刻地感受到南疆这个小地方与外界在文化、群体心理以及格局眼界上的巨大差异。这些差异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断碰撞,产生了各种矛盾和误解。但同时,也让我明白,只有通过更多的交流、理解和包容,才能逐渐缩小这些差距,实现共同的进步与发展。
杨东,笔名 天然 易然 柔旋。出生于甘肃民勤县普通农民家庭,童年随母进疆,落户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插过队,当过兵和教师;从事新闻宣传工作30年。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新疆报告文学学会第二届副会长。著有报告文学集《圣火辉煌》《塔河纪事》和散文通讯特写集《阳光的原色》《风儿捎来的名片》,和他人合作报告文学《共同拥有》《湘军出塞》《天之业》《石城突破》《永远的眺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