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民间文化交流协会“家风课堂”喜结硕果
文/尹伟杰 李志华
河南省国学会家风建设委员会宣传部 2025.4.30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民间文化交流协会自成立以来,始终将推动文明家风建设作为核心使命,以“家风课堂”为重要载体,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工作,在佳木斯市掀起了传承优良家风、共建文明家庭的热潮,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精心打造“家风课堂”,筑牢文化传承根基
协会精心打造的 “家风课堂”,以学习郭文斌老师解读《弟子规》视频为主要内容,为广大会员和市民搭建起深入理解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良好家风的优质平台。每周日下午 13:00-15:00,协会小课堂都会在温馨的学习环境中准时开启线下学习活动。全年举办约50 次,每次吸引 40 人左右参与,受益人次每年大约 2000 人。推开小课堂的门,总能看到 79 岁的陈海森大爷坐在前排,戴着老花镜,专注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重点,他的笔记本每一页都写满工整的字迹。陈大爷的老伴去世多年,子女忙于工作很少陪伴在侧,自从加入“家风课堂”后,这里就成了他最期待的地方。“以前总觉得《弟子规》里的内容离我们很遥远,通过郭老师的讲解,我才明白这些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智慧,对家庭和睦太有帮助了。”
单亲妈妈小雪声音沙哑,眼眶泛起红雾,颤抖着说:“以前总觉得婆媳间的争执、夫妻间的冷战不过是家庭琐事,直到儿子在深夜发 起高热,小脸烧得通红却还在哭着说‘爸爸妈妈别吵了’,我才知道那些无休无止的争吵,早已化作利刃扎进孩子心里。”她深吸一口气,泪水顺着脸颊滑落:“对不起,所有我伤害过的人!谢谢你,所有关心帮助我的人!我爱你,我的孩子,我的家人,还有在场的每一个人!”话音落下,台下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许多人悄悄擦拭着眼角的泪水。
从陈大爷对学习的热情,到小雪在反思中觉醒,“家风课堂”正悄然改变着每一个参与者的生活。而这份改变,也在每一次的课堂互动中不断延续。课堂上,学员们围坐在一起,聚精会神地观看视频,随后围绕视频内容展开热烈讨论,分享各自在家庭生活中的感悟与实践,让《弟子规》中的智慧切实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大家在这里收获知识,收获温暖,也收获了家庭的幸福。
二、拓展传播阵地,让家风文化遍地开花
除了协会小课堂,社区和学校也是协会传播家风文化的重要阵地。协会专门成立了家风家教宣讲团,每周四 13:30-15:00,都会在所在社区开展家风家教小课堂,每次有 30 多人参与。在社区课堂里,居民们围坐在一起,共同学习家风知识,交流育儿经验、家庭相处之道。邻里间这些真诚的分享,不仅有效促进了社区内家庭关系的和谐,还让社区变成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营造了浓厚的文明家风氛围。 每周五,宣讲团都会走进东兴城幼儿园开展家长课堂,每次 20余人的规模。在家长课堂上,主持人林立敏老师用生动的案例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有一位做生意的家长,平时忙于工作,很少陪伴孩子,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不理想。听了课后,他深受触动,说:“以前总觉得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自己只要赚钱养家就行了。听了课才知道,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从那以后,他减少了应酬,每天抽出时间陪孩子写作业、做游戏,孩子的成绩逐渐提高,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看到孩子的变化,这位家长感慨地说:“是家风课堂让我明白了家庭的重要性,我要和孩子一起成长。”
通过良好家风的传承,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茁壮成长。课后,他深受触动,说:“以前总觉得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自己只要赚钱养家就行了。听了课才知道,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从那以后,他减少了应酬,每天抽出时间陪孩子写作业、做游戏,孩子的成绩逐渐提高,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看到孩子的变化,这位家长感慨地说:是家风课堂让我明白了家庭的重要性,我要和孩子一起成长。”通过良好家风的传承,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茁壮成长。
三、凝聚志愿力量,保障课堂顺利开展
协会拥有一支稳定且强大的志愿者队伍,为“家风课堂”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线下志愿者达 100 余人,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和年龄段,但都怀着对传承家风文化的热忱,积极参与到课堂组织、教学辅助、活动策划等工作中。
志愿者贾大姐是一名退休职工,她主动承担起了课堂的后勤保障工作。每次上课贾大姐早早就来到教室,打扫卫生、擦拭桌椅、浇花,将教室收拾得一尘不染。年轻的志愿者千茗是名护士,繁忙的工作之余,她负责为课堂策划主持稿件,播放视频课件。为了让稿件更加生动,她常常熬夜到凌晨,反复修改每一个细节……
同时,线上学习群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将近 400 名学员通过线上台,随时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家庭故事,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家风文化的传播更加广泛。在群里,经常有学员分享自己践行家风的小故事。大家在群里互相鼓励、互相学习,形成了良好的学力量。未来,协会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坚定的步伐,持续拓展家风建设相关活动,联合各方力量,传承文化根脉,共建美好家园,让文明家风在佳木斯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四、践行社会责任,弘扬传统美德
在积极开展“家风课堂”的基础上,协会还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参与各类公益活动。2024 年,协会与中共佳木斯市郊区委员会、佳木斯市郊区人民政府和郊区红旗街道北焦化社区联合举办的《爱心郊区重阳敬老》佳木斯市郊区九九重阳节敬老爱老长寿饺子文化活动,取得了巨大成功。
活动当天,天还没亮,志愿者们就来到了活动现场。大家分工明确,有的和面,有的调馅,有的包饺子;另一边,一些志愿者们在为老人表演节目。有欢快的舞蹈,有动听的歌曲,还有暖心的小品,老人们看得津津有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70 多岁的赵大爷激动地说:“饺子真香,吃在嘴里,暖在心里!感谢国家、感谢党、感谢协会,让我们这些老人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
除了节目和饺子,协会还为老人送上了精心准备的礼物。志愿者将便携式隔凉椅垫展开,耐心地向老人介绍:“这个椅垫软软的,坐着舒服,以后您出门遛弯,带着它,往椅子上一铺,就不用担心着凉啦。”老人们轻轻抚摸着椅垫,脸上满是惊喜和感动。随后,志愿者们又将红彤彤的苹果送到老人手中,寓意平安吉祥。现场一片欢声笑语,温馨的氛围弥漫在每一个角落……
协会用实际行动践行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社会上广受好评,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认可。
通过持续开展“家风课堂”以及举办各类公益活动,佳木斯市民间文化交流协会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良好家风的重要性,带动了众多家庭积极参与到家风建设中来,为推动新时代文明家风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未来,协会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坚定的步伐,持续拓展家风建设相关活动,联合各方力量,传承文化根脉,共建美好家园,让文明家风在佳木斯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附件之一、本篇报道配音歌曲曲《中华好家风》附件之二、本篇报道作者简介
尹伟杰的个人简介
尹伟杰,今年54岁。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民间文化交流协会志愿者,佳木斯市华夏东极文明十二家宣传委员。2017年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至今,立志终身做一名中华文化传承者、家风建设践行者
李志华,男,生于1964年11月11日,家居新安县南李村镇仙桃村,毕业于河北新闻与文学刊授学院新闻系,职业工人,中共党员,爱好新闻文学,是新安县作家协会的会员、新安县作家协会挹月文学研究会的副秘书长、河南省国学会家风建设委员会宣传部部长,全国著名网刊《京津冀.头条》的特约撰稿人,全国著名《天赋文学社》的特约作家,全国著名网刊《木子存香文学微刊》的特约撰稿人。自1991年秋采写编稿件以来,个人作品多发表在县级以上媒体(主要发表报纸、电台、杂志)及全国著名网刊上,还曾在新安县计生委、新安县党史研究室征文中获过奖并被颁发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