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城何在?
对于蓝田思乡城的记载,现存典籍始于《元和郡县志》。
《元和郡县志》在《关内道·蓝田》中有“思乡城”条:“一名柳城,在县东南三十三里,旧说宋武帝入关筑城于此,南人思乡,因名之”。此记载以后被《长安志》所承袭,又加解释说,“又以城傍多柳,故曰柳城。”
那么,思乡城在何处呢?
查有关志书,对思乡城的位置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牛兆濂《民国续蓝田县志》的说法, “城在辋川内关上,王维称孟城坳”。
这个说法有一定的依据。辋川关上村,的确有古城堡和柳树。有王维《孟城坳》诗为证:“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直到清代,有人到辋川游赏,还发现了川中的野柳。欹湖灵秀,水田漠漠,杨柳披拂,颇似江南,南人居此,不起相思才怪。
但这个说法也有漏洞。
首先,按照《长安志》的说法,思乡城在县治的东南三十三里。但孟城坳在县城以南,离县治的距离只有二十余里。这些都同《长安志》对思乡城的描述不符。
固然,《长安志》的描述,经常将南方和东南方向混淆。但它对辋川的描述是“县南二十里”,方位是准确的。如果相思城指的是辋谷中的孟城坳,怎么能描述成东南方呢?
周仲民老师实际考察过孟城坳,发现它占地面积很小,位于高台之上,属于军事要塞性质,很难名之为城。
从南北交通的重要程度看,穿越辋谷,实非从蓝桥河谷到蓝田川的要道。从蓝桥河谷愁思堆一带前往辋川,属于“细道”,艰险难行,马匹很难通过。当年汉高祖刘邦绕峣关,过辋川,越蒉山,进关中,属于“阴平弄险”,能够成功,实数侥幸。因此,在辋川一带建个城堡,用来瞭望预警即可。何况当时峪口狭窄,连后世艰险的三里“阎王碥”道都未开通,川内又有欹湖,更加增加了陆地来往的不便,大规模驻军,给养就是问题。故在辋川也无建大城的必要。
综上所述,孟城坳为思乡城的可能性很小。
思乡城的另一种说法,见雍正《蓝田县志》,“思乡城即峣柳城,在县东南三十里。”这个东南30里的描述接近于《长安志》。我们也加以分析。
“县东南三十里”,这个县是今县治,名字就叫峣柳城。既言三十里外,那就肯定不是今峣柳城。东南三十里外的峣柳城,肯定在秦岭山中的蓝桥清水河谷中。
下来我们根据各种志书提供的资料进行推导。
雍正《蓝田县志》记载:韩公堆和桓公堆驿在县南25里。蓝桥驿在县东50里。据此推断,离县30里的峣柳城应该在桓公堆驿和蓝桥之间,接近于桓公堆驿。
《长安志》中记载:“(唐时)韩公堆驿在县南三十五里,蓝桥驿在县东南四十里”。那么离县三十三里的思乡城在韩公堆驿附近。
《晋书·列传·第六十八章》记载:东晋时桓温北伐前秦,“别军攻上洛,获苻健荆州刺史郭敬,进击青泥,破之。健又遣子生、弟雄众数万屯峣柳愁思塠以距温”。愁思堆后来改名桓公堆。从此可以看出,山中的峣柳城就在桓公堆附近,这就同上面志书的记载对应上了。
由此可知,刘宋的相思城就是最早的峣关或者说峣柳城,处于蓝桥河谷中。《汉书·王莽传》称为“绕溜”,三国魏之《土地记》名“绕柳”。清代熊会贞在《水经注疏》注中说:“长安志》,纟争坡在蓝田县东南。《通典》,七盘十二纟争,蓝关之险路也。绕、峣形近,溜、柳音近。《土地记》盖即指绕溜言也。又疑《王莽传》绕当作峣”。
“绕溜”名称变成“峣柳”是在什么时间呢?有一个资料可以供我们参考。
雍正《蓝田县志·建革》记载说,“宋又改峣柳城,以前对峣山,多柳,故曰峣柳城。”将此和《长安志》刘裕筑思乡城的记载联系在一起,可以合理的推断,刘裕北伐入关中,曾经对已经残破的山中峣关进行过修筑,《长安志》记载成了新建柳城,南军称为思乡城。
《晋书》中记载,刘裕义熙十三年秋七月,攻入长安。自己留刘义真帅众将守之,自己南还。赫连勃勃遂兵发关中。派王买德为抚军右长史,南、断青泥。晋军内乱,守城又不利。刘裕召义真东镇洛阳,以朱龄石为雍州刺史,守长安。义真大掠而东,至于灞上,十四年十一月,百姓遂逐龄石,而迎勃勃入于长安。夏师追击义真,王师败绩,义真单马而遁。而王买德获晋宁朔将军傅弘之、辅国将军蒯恩、义真司马毛修之于青泥。这时的青泥还在牧护关到青龙口一带。王买德断青泥,那就是攻占了山中的思乡城(峣关)和整个蓝桥河谷,从而截断了宋军的归路。
下来进一步讨论一下辋川中的古城(王维笔下的孟城)的建设时间。
在蓝关古道秦岭以北,牧护关和黑龙口一带的古青泥,才是南北防御的关键要枢。它建于秦岭山梁之上,几乎堵塞了从商洛进入蓝田的所有谷道。它是防止南军伐北的首要防线,也是防止北伐南的关键点。这从上面夏国王买德断青泥,截断刘宋归路就可以看出,这也是以后隋唐在牧护关一带设置蓝田关的原因。
青泥之外,峣关桓公堆,也可以同时隔断经过蓝谷、辋谷以及峣岭山背小道。桓温北伐时,前秦在此拦截晋军,原因即在于此。
由此可见,对于北朝来说,只要有效地守卫古青泥和古峣关,即可有效的隔断南北。而辋川道只是个“偷渡”性质的“细道”,没有必要在川中建城。如果连古青泥和古峣关失守,辋谷防线又有何作用呢?前后秦之所以失败,即古青泥和古峣关失守的原因。且前秦、后秦和夏国先后都占据了商洛,为岭北的防御取得了缓冲之地。
所以,我认为辋川的孟城不是前后秦和夏国所建。
相反,刘宋在此建城,可以有效的起到预警作用,对后面的古峣关是有益的补充。刘宋在修建古峣关的同时,也建设了孟城城堡。从这个角度来说,孟城属于刘宋峣柳城防线的一部分,是它的有益补充。说它是柳城或者思乡城也是可以的。但如果忽视了背后的古峣关,只认为它是峣柳城或者柳城,就是以偏盖全了。
北魏之时,之所以峣岭北今营上村一带建设新的青泥城(同时叫峣柳城),既可以有效的通过蓝桥河谷对古峣关和古青泥进行支援,又可以有效预防来自峣岭山背小道和辋谷的突袭,是个万全之策。
到了北周,由于早在西魏之时,于瑾就带军攻占了江陵,秦岭防御的压力大减,于是撤销了岭内的峣关,将之移到了山外青泥城侧,后因蓝田县治迁入,故又称蓝田关。
这时已经无需南人北戍,见柳思乡了。北周以后,杨坚建隋伐陈,南北一统后,更是如此。
以后蓝田关更是从山外青泥城,移到了牧护关一带,思乡城,就只能出现在《元和郡县志》的史册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