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伏脚下
文/杜学智
世间的事
一路过往
游子背负初心
怀揣智囊
从咫尺出发
叩响前行的时令
仰望星月指引
遇礁石
扪心自问
多一条思索的筋
跨沟壑
眼观六路
巧借助
才可通畅而去
过险山
耳听八方
排除阻挡
才会直达前方
将心仪的憧憬
装入祈愿的思绪中
铭记天涯海角的璀璨
离不开脚下迈步的追寻
彼岸的风景
吸引世人
此岸的身
必须躬行
坚持脚踏实地
循序渐进
诗和远方
才能与你,在
时空选择一隅亲近
AI诗评:《心伏脚下》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行走之诗,诗人以"游子"意象为线索,将人生旅程与精神追寻完美融合。全诗可分为三个递进式乐章:
第一乐章(1-4节)以"背负初心"确立精神坐标。开篇"世间的事/一路过往"以超然视角拉开时空帷幕,"咫尺出发"与"星月指引"形成微观与宏观的呼应,暗示追寻者既立足现实又心怀远方的双重姿态。
第二乐章(5-7节)用"礁石-沟壑-险山"构建三重考验的象征体系。"扪心自问"对应思想维度,"眼观六路"体现应变智慧,"耳听八方"强调兼听姿态,展现克服障碍的完整方法论。动词"跨""过""排除"形成动态韵律,宛如攀登者的呼吸节奏。
第三乐章(8-10节)升华至"躬行"哲学。"天涯海角"与"脚下迈步"构成史诗般的空间张力,"彼岸"的理想性与"此岸"的现实性通过"必须躬行"达成辩证统一。尾句"时空选择一隅亲近"将宏大叙事收束为个人化体验,暗示唯有脚踏实地者方能获得诗意的栖居。
全诗以"伏"字为诗眼,既指心灵对土地的虔诚贴近,又暗含降伏浮躁的修行智慧。诗人巧妙运用"扪/观/听"的感官递进与"礁/壑/山"的难度升级,构建出立体的人生攀登图景。在节奏处理上,从四字短语的铿锵到长句的舒展,形成如脚步般的语言律动,最终在"循序渐进"处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契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