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票里的时代变迁
文/时培仑
许多年前,我还很年轻的时候,时常出差,从驻地到省城,400多公里,要坐七八个小时的火车,通常是买晚间的硬卧票,晚上睡一觉,早上到站。也有悲催的时候,买不到有座票,一路七八个小时从省城站到家,那个人困马乏的酸爽滋味至今记忆犹新。
火车以其安全便捷、价格低廉,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出行的重要方式,作为乘车凭证,火车票在人们的出行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从前,买火车票往是件让人头疼的事,售票室经常排起长长的队伍,一到节假日,特别是春运、暑运期间,排队"抢票"的景象就在大大小小的车站反复上演。许多人为了买票,天不亮就到售票室排队,有的甚至搬着铺盖睡在车站。1995年春晚,郭东临的小品《有事您说话》,就形象地反映了火车票的"一票难求"。买票的人不容易,售票的人更辛苦,运输高峰期,售票就像是在打仗,售票员坐在窗口前不停的数钱、找零、出票,不停的与南腔北调的乘客对话、核实信息,往往忙到喝水的时间都没有,有时还要受到旅客的无端指责。妻子曾经从事售票工作,对买火车票的个中艰辛深有体会。
我国人口基数大,"一票难求"的背后是运力不足,无法满足人们出行需求。随着时代发展进步,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普及,多元化的出行方式,不仅缓解了铁路交通压力,也丰富了出行体验,作为新"四大发明"之一的高铁,以其方便快捷舒适的良好体验感,仍然是人们出行的首选。从前,一个人打算乘坐火车出行,往往要提前好几天到火车站查询车次,排队购票;如今,只需要打开手机购票客户端"12306",足不出户就能轻松购票。随着信息技术升级迭代,当网上购票、无票乘车成为常态时,"一票难求"的窘境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售票室里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拥挤不堪的场面逐渐成为过去。
印象中火车票大概经过了从硬板票到无纸化电子客票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代硬板票,长方形硬纸片,售票员需手工填写日期、车次等信息,这种车票比我年长,依稀记得幼时在父辈的旅行包里见过。第二代软纸票,随着计算机联网售票普及,票面由机器打印,这是我接触最多的车票,年轻的时候出差经常使用这种车票,进站的时候须人工检票,检票员用专用的工具在票上剪掉一个小口,乘客才可以进站乘车。第三代磁卡票,一次性磁卡式车票,票上植入磁性信息,支持自助闸机验票,把检票员从单一重复劳作中解脱出来。第四代电子客票,随着实名制推行普及,乘客可凭身份证直接进站乘车,纸质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火车票的历史变迁,体现了铁路科技与服务的跨越式发展,体现了伟大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从前坐火车到省城要七八个小时,如今乘动车只要两个半小时,动车取代普通列车已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时代发展的速度也像动车一样,一骑绝尘,片刻的驻足都可能使我们被抛弃在时代的尘埃里,不知今昔是何年。和我们一样不知所措的还有矗立在落日余晖中的老火车站。
昔日的老火车站车水马龙、人头攒动,往来的旅客和叫卖的商贩,熙熙攘攘,好不热闹。如今的老站早已物是人非,造型别致的建筑依然耸立在原地,却终究未能留住往来的旅客和叫卖的商贩,只剩下孤独的铁轨与冷清的站台无言对视,偶尔过路的货车发出长长的叹息,不知是对老朋友的问候还是对光阴变化的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