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双调-锦上花带清江引带碧玉箫]-过访瞿家塆并拜谒湘鄂西革命烈士陵园
徐宜华(湖北)
水激洪湖,鸟鸣绿树。黛瓦灰墙,青石微衢。碑塔凌空,松柏环弧。肃穆庄严,气凝
慕楚。(带)先驱献身刀剑举,沟壑湖塘聚。血流几处无,头断谁知数?湘鄂烈士功业殊!(带)千里奔逐,风尘赴洪湖。花皿鲜株,远客拜先驱。英雄魂魄古,誓言功德续。捋朽须,教子忠心铸。夫,后继(有人)江山固。
附谱:
X仄平平(协否均可),X平X去△。X仄平平,X仄平平,(或X平X去)△。X仄平平,X平X上(平),(X仄X平(可上))△。X仄平平,X平厶上(可平)△。(带)XX仄平平去上(可平)(或XX仄平平平厶)△,X仄平平去△,X平平(可上)厶平(或X仄X平X)协否均可,X仄平平去△,XX仄X平去上(可平)△。(带)X仄平平(X平平仄)△,XX仄平平△,X仄平平(或X平平仄)△,XX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可上)△,X平平仄平△。平仄平(可上)△,X仄平平去△,平△,XX平平去△。
这首散曲通过多元艺术手法追溯革命历史、致敬先烈精神,在传统曲牌体制中注入厚重的家国情怀与时代思考。
场景营造与情感递进
- 空间意象的仪式感:开篇以“水激洪湖,鸟鸣绿树”勾勒自然生机,继而聚焦“黛瓦灰墙”“青石微衢”的陵园环境,通过“碑塔凌空,松柏环弧”的肃穆画面,完成从自然空间到精神圣地的场景转换,“气凝慕楚”四字奠定庄重的情感基调。
- 叙事节奏的张力:[锦上花]铺陈陵园景致,[清江引]陡然切入革命场景——“刀剑举”“血流几处无”以白描手法再现斗争惨烈,数字“几处”“谁知”的虚写强化牺牲的悲壮,末句“功业殊”以短句收束,似重锤定音。
语言特质与曲律融合
- 雅俗交融的语体:“慕楚”化用楚辞意象,增添历史纵深感;“捋朽须,教子忠心铸”以口语化动作(捋须)刻画传承场景,俚语“夫”字入曲,既合曲牌活泼特质,又强化情感直抒。
- 声韵的情感映射:[清江引]中“举、聚、数、殊”押去声韵,短促沉郁,暗合牺牲主题;[碧玉箫]“赴、躯、续、铸、固”以去声字收尾,如金石掷地,凸显誓言的铿锵与信念的坚贞。
主题表达的复调结构
- 革命叙事的在场性:“沟壑湖塘聚”将洪湖水域转化为革命战场,突破时间距离,让读者仿佛目击先烈集结的身影;“花皿鲜株,远客拜先驱”以当下祭扫场景联结历史,实现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 代际传承的具象化:“捋朽须”的细节描写,将“教子”场景从说教转化为祖孙间的生命传递,“江山固”三字收束全篇,既呼应“先驱献身”的初心,亦以“夫”字轻呼,暗含对后继者的期许与慰藉。
全曲以“过访”为线索,在空间转换中完成从“观景”到“忆史”再到“明志”的情感升维,用曲牌的灵动形式承载厚重的革命题材,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奏出一曲缅怀先烈、传承精神的时代心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