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村系列神奇传说(二十一) 王晓瑜
相传很早以前,官场村地肥水美,是官府牧马之地,所以叫做官马场,后来演变为官场。官场村自古是一块风水宝地,长期以来,一直流传着许多神秘传说。
水往高处流:官场村西汶河里有一个大泉子,水深不见底,和东海相连。传说泉子里面有一条蛟龙,它的娘家在汶南河里,那里有个很深的水坑,每年它走一次娘家,都是带着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给当地村民带来很大的水患。天神知道后,用一口金锅把泉子给扣住了,把蛟龙去汶南河的上游拐弯处变成了一个大沙丘,为官场村挡水护院。为了纪念那位天神,官场村民在河岸上立了一块高约1.2米、宽0.6米、厚0.2米的石碑。后被毁,上面的内容已无从考证。
官场三面环水,自古就有船地之美称。当时,村东有三棵大毛白杨树,高约六七十米,有七人合抱粗,有莱芜第一高树之称。天阴时,云朵比树还低,几乎看不见树梢,是官场船地的桅杆,但抗战时期被日本人所毁,倒时如同大地震,连村里的小鸡都被震死了。
有一次洪水从村东灌进了村内。街道上的水齐腰深,大木柜、木箱皆漂浮洪水中,十分吓人。家家户户都收拾行李准备外逃时发现水位有所下降。不多时,大水全部消失。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后来发现村东南角的一片空地叫张家湾,出现了一个大洞,所有的水都漏进了洞里。有人说,官场的地盘是东高西低,水怎么会向东流淌呢?准是水涨船高吧。所以从那开始,水涨船高的说法就流传至今。
老槐树:官场村西南有片地叫西南油角子,土地非常肥沃,用那片地里的土垒了墙头却很多年都不会因为下雨而流失,墙头亦不被损害。那里有棵老槐树有好几丈高,树冠覆盖好几亩地,树身胸围九搂七拃一掀把,周长约20米,树南有个树涧门口约有一掀把宽,里边的空间很大,可以容纳六七个人躺下睡觉,附近的住户都称它为“老槐树”。因为这棵树又高又大,根深叶茂,树上有百鸟相聚,大家都说这是棵神树,很有灵气,所以远近结婚的、生小孩的、过满月的以及经商开业的都在树洞前烧纸烧香叩头、许愿,在树枝上系上红线表示感谢或诚意。因那时人穷买不起红系带,就用红线代替。张家老人发善心,用这里的土和成泥巴,再把村北苇子湾里的苇子用来当钢筋治成八仙桌,再糊上泥巴做成一张非常精制的八仙桌子,摆在了树洞中间,让人们把供品摆在桌上,在外边烧纸烧香叩头许愿。后来遭到日寇侵略,他们看到树上百鸟聚全,前去许愿的人很多的景象,便气急败坏地把树砍了当了柴火,但关于老槐树的故事仍传说至今。
吕家大刀:传说吕家出了个武举,有一把大刀,八十多斤重,在吕青山家用来顶大门用,1958年炼了钢铁。当时,这个举人有一次拿着刀去比武,正舞着起劲的时候,忽然把刀落在了地上。他灵机一动说了一句:“今天我老汉心情孬,无形之中掉了刀,用脚搓起手中拿,八十斤大刀轻飘飘。”那次比武一举夺得第一名,周围十里八乡广为流传。
万福塔:传说在大故事村通往站里村的那条路的东边最高处,有一座八棱六层宝塔叫万福塔,实建年限不详,早已被毁坏,据说是用豆面子打的地基,上面用青砖砌成,用白灰勾的缝,六层宝塔每层有四个窗户,塔顶是尖的,为什么建成这样一个宝塔呢?据说六层是代表六六大顺,八个棱每层四个窗户是代表四面八方的人民全都幸福,塔顶是尖的,寓意一个是防雷,一个是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用豆面子石打地基是希望天下百姓天天都能吃上白面馒头。上边是用青砖砌成的,是希望年轻人,不论在哪方做官都要清正廉洁,白石灰勾缝是让做官的人一生清白。这是老祖宗们的一个远大理想,后来因一个不雅的顺口溜被拆,实乃可惜。
定(丁)水神针:在很久以前,官场村是一片被河水环绕的荒芜之地。北临孝义河,南濒牟汶河,两河在村西交汇,形成一片半岛状的土地。这里地形独特,宛如一艘巨大的船只漂浮在水面上。这里四季分明,风景如画,然而每逢雨季,却总有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由于地势低洼,雨水会迅速汇集,导致整个村庄“水涨船高”而被淹。
在这样一个充满挑战的环境中,村民世代与大自然抗争。然而,在这个村庄里,有一户丁姓人家,成为了村中的传奇。
据传说,丁氏家族的祖先在梦中得到了一位神秘仙人的指点。仙人告诉说,必须派出一户忠厚勤劳的一家到官场这个地方去保护一方安宁。丁氏家族的祖先醒来后,深感这是上天的安排,立刻从族人中仔细筛选,搬迁至官场。自从这户丁姓的到来,就像“钉”一样将“船”钉住,防止洪水泛滥,保护村庄的安宁。
说来蹊跷,自丁姓来后,每当雨季来临,雨水如注,但村庄却再也没有像以前那样被洪水淹没。人们惊讶地发现,原来是丁氏像一颗定水神针,稳稳地钉住了“船”,使得村庄真的安然无恙。
从此以后,丁氏家族在村中声名远扬,被誉为“定水神针的守护者”。 这个故事在官场村中代代相传,成为了村民心中的传奇图腾。丁氏家族作为这个传说的主角,因其卓越的贡献被永远铭记在村庄的历史发展中。
王晓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副会长,黄河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莱芜区诗词楹联协会顾问,莱芜区家庭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讲师,凤城高级中学凤鸣文学社顾问。山东省散文学会优秀会员,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宣传工作先进个人,都市头条2023度十大散文家,莱芜区表现突出文化志愿者,出版散文集《杏坛拾穗》、长篇报告文学《拓荒者的足迹》《人与海》《尚金花》等,曾在《时代文学》《黄河文艺》《齐鲁晚报》《职工天地》《工人日报》《齐鲁文学》等报刊发表作品。报告文学《山城起舞金凤来》《拓荒者的足迹》分别荣获山东省、莱芜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文学征文奖等奖项,长篇报告文学《人与海》入选2022年度青岛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同时入选山东省委宣传部“齐鲁文艺高峰计划”重点项目,入选2024年自然资源优秀图书项目,散文《香山牡丹》被中国作家网选为推荐阅读文章,散文《我的父亲》获首届吴伯箫散文奖,另有多篇文章或被编入不同文集,或被评为多种奖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