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
文/崔云生(山东)
走向高山
说是高山在呼唤
高山在呼唤什么
我初莫名使然
走向高山
说是高山有奇观
高山有奇观什么
我始兴趣盎然
登上高山
果然蔚为大观
竟和流云握手欢
鸿鹄飞在脚下的天
登上高山
我心极目放远
竟叹踩踏峰石低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高山》以质朴的语言和递进的结构,书写登山过程中的体验与哲思,从“莫名”到“悟道”的转变,展现了人类挑战自然、超越自我的精神内核,评析如下:
一、结构:以登山轨迹串联认知升华
三幕式递进:
1. 启程(前两节):以重复的“走向高山”形成行动起点,“莫名”到“兴趣盎然”的心理变化,勾连好奇心驱动下的探索欲。
2. 登峰(中间两节):“握手流云”“鸿鹄脚下”的画面,以夸张笔法凸显登顶后的壮阔视角,自然景观的宏大与“我”的渺小形成张力。
3. 悟道(末节):“峰石低”的直观感受骤然转向“人比山高”的哲理顿悟,完成从物理攀登到精神超越的跃升,卒章显志,振聋发聩。
问答体的妙用:前两节“高山呼唤什么”“奇观什么”的设问,如登山者的内心独白,既是悬念伏笔,又引导读者随诗人脚步一同探寻,增强代入感。
二、意象:自然雄浑与人类力量的对冲
反差性意象组合:
- 高山的“召唤”与“奇观”:赋予自然以生命感,暗示高山作为挑战对象的吸引力;“流云”“鸿鹄”渲染山之高峻,强化攀登的难度与征服的分量。
- “握手”与“踩踏”的动作:“握手”以拟人化消解人与自然的对立,显亲近;“踩踏”则具征服意味,二者并置,暗喻人类在敬畏中超越自然的姿态。
空间维度的颠覆:“鸿鹄飞在脚下的天”打破常规认知(鸟在天上飞),以登顶者视角重构空间秩序,直观呈现“会当凌绝顶”的豪迈,为末句哲理做足铺垫。
三、主题:双重超越的哲学思辨
表层:征服自然的豪情
通过登山行为的线性叙事,展现人类对地理高度的挑战,“没有比人更高的山”直接呼应汪国真“山高人为峰”的经典命题,传递“人定胜天”的积极信念。
深层:超越自我的隐喻
高山不仅是自然实体,更象征人生困境(如未知、险阻)。“兴趣盎然”到“极目放远”的心理变化,暗示成长过程中从“好奇”到“豁达”的蜕变,登顶的顿悟实则是对自我局限的突破——真正的“高山”不在脚下,而在人心。
四、语言:口语化中的诗性张力
白描与哲语的平衡:
- “初莫名使然”“始兴趣盎然”近乎口语,质朴如登山日记,拉近与读者距离;
- “蔚为大观”“极目放远”稍作文言化处理,增添典雅质感,避免流于浅白。
- 末句以“没有比人更高的山”的直白警句收束,如晨钟暮鼓,在平白叙述中爆发出思想力量。
重复与变奏的韵律:
“走向高山”“登上高山”的句式重复,形成行进的节奏感;“初”“始”“果然”“竟”等虚词的递进使用,如登山台阶般引导情感层层上扬,简洁中见匠心。
结语:这首短诗以登山为壳,以哲思为核,在“山高”与“人高”的辩证中,唱响了一曲人类精神的赞歌。诗人用近乎白描的笔触,完成了从自然景观到心灵景观的跨越,让读者在跟随“登山”的文字行走中,不经意间也登上了一座精神的高峰——那里风清云淡,目及之处,皆是超越自我的辽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