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在勐泐文化旅游区(下)
——在云南旅游之九
文/刘玉伟
云南西双版纳勐泐文化旅游区吉祥大佛脸面朝下的台阶的两边,八十罗汉托钵的雕像,左右两边各站立着一个,他们顺着台阶上下一字排列,个个都英俊威武,气势非凡。我们在吉祥大佛和八十罗汉托钵台阶下的平台上休息了一会,回头再看看吉祥大佛,他那双慈祥的眼睛永远注视着人间,正如大佛下面,台阶正中央用冬青树种植的六个大字那样“大佛保佑平安”。
再往下走就是景区里最主要的大殿“景飘大殿”。这个大殿就是我们在内地庙宇里所熟悉的“大雄宝殿”。这个大殿浓缩了西双版纳佛教建筑的精髓。大殿建设为宽29米,高35米,长49米,寓意佛祖29岁出家6年苦行,于35岁在菩提树下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参悟、静思、证得正觉成就佛陀。现在看到的这座“景飘大殿”就是在原“勐泐大佛寺”的基础上建设的,也是在古代傣王朝的皇家寺院“景飘佛寺”的原址上恢复重建的。“景飘佛寺”是傣族历史上一位叫拨龙的傣王为纪念病故的王妃南纱维而修建的。始建于明代(公元1204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南传佛教象征十二版纳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版纳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西双版纳所有佛寺中最大的,地位也是至高无上的,是傣家人心目中的圣地。
在西双版纳傣族几乎全民信南传上座部佛教。佛教当初由印度向南方流传,传到斯里兰卡,然后再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中国云南傣族等地区,属于南传佛教,也称小乘佛教。由于小乘佛教以巴利文为经典语,故又称为巴利语佛教。小乘佛教部派分为:大众部、上座部、说一切有部、正量部四个部派。按照小乘教义,有二法不可违,一为佛法,一为王法,故小乘教在其所传播地区与政治统治者关系密切。傣族男子七、八岁后就被父母送到佛寺学念经,去过僧侣生活,在那里学经识字,一般一至五年就可以还俗回家。前面提到的“十二版纳”源于傣语,在傣语中“西双”意为十二,“版纳”指提供封建赋税的行政单位,直译为“一千块亩”,因此“西双版纳”的字面含义就是十二个千亩单位。据官方资料记载,傣历932年(公元1570年),宣慰使召应勐将辖区划分为十二个提供赋税的行政单位,包括景洪、勐养、勐龙、勐旺、勐海、勐混、勐阿、勐遮、西定、勐腊、勐捧、易武等。1953年我国政府成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时,初期仍沿用十二版纳的划分方式,经过1957至1959年的调整,十二版纳合并为景洪、勐海、勐腊三县。
我们走下台阶,来到帕雅真广场,阳光下广场上的那只庞大的蓝色孔雀雕像熠熠生辉,孔雀屏上的羽毛蓝的可爱黄的耀眼。在广场的另一侧,一个庞大的展厅正在建设中,门外那一组高大的雕塑有帕雅真王和王妃,还有大象、老鹰和孔雀等西双版纳特有的珍稀动物。南联山是傣族历史上的“宝山福地”,傣族首领帕雅真统一澜沧江流域的傣族地区创立勐泐王国后,帕雅真及其后人在此山大兴土木修建宫殿、佛塔、哇景飘、宣慰府、议事庭等建筑设施,历经数百年。但在近代中国的风云变幻中,西双版纳被战火波劫,大部分建筑设施湮于尘埃。2019年9月份西双版纳勐泐大佛寺更名为西双版纳勐泐文化旅游区,整个景区依山而建,景区里热带植物丰厚,色彩鲜明的建筑掩映在绿树丛中,在“哇景飘”遗址上重建的景飘大殿及周围配殿,构成风格特色鲜明的傣泰建筑群落,与在景区中轴的庄凯大金塔、圣菩提树、吉祥大佛以及景区内形制各异的雕塑、精美绝伦的壁画,形成了互相呼应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展示区。景区博采西双版纳各民族文化的精髓,开发西双版纳非物质文化遗产。集民族文化、贝叶文化、雨林生态文化、傣族民俗风情、特色建筑、园林风光于一体的勐泐文化旅游区。于2019年荣获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颁发的“2019年游客最喜欢的云南旅游景区”。
刘玉伟,2025年4月28日于西安市大明宫铁路小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