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说洛阳(110)——司马昭之心
——洛阳白江永撰文
《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纪》裴松之注《汉晋春秋》:“帝见威权日去, 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 谓曰:‘司马昭之心, 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死后,由司马懿和曹爽辅佐曹睿执政。曹睿死,司马懿杀了曹爽,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立曹髦为皇帝。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不把曹髦看在眼里,威胁要封晋公。曹髦气愤不过,说:“司马昭的心,路人所知也。”
曹髦(241年11月15日—260年6月2日),字:彦士,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曹髦从小好学,才慧早成,有祖父曹丕的风范。正始五年(244年),被封为郯县高贵乡公。三国时期曹魏第四位皇帝(254年—260年在位)。
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司马懿的次子,司马师的弟弟,西晋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父亲。早年随父抗蜀,多有战功。景初二年,封新城乡侯。正始初,迁洛阳典农中郎将。曹髦时,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走向代魏之路。甘露五年,魏帝曹髦死后,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分兵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伐蜀,灭之。封晋公。咸熙元年三月丁丑加为晋王。咸熙二年,司马昭病死,时年五十四岁。数月后,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
曹魏政权后期,大权逐渐旁落至司马家族的手里。尤其是司马昭在继承父兄的遗志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扩大司马家族的势力,最终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司马昭一心想取代皇帝曹髦。
年轻的曹髦忍无可忍,他决定铤而走险,干掉司马昭。他叫来几个心腹大臣,说出“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的愤恨之语。他要这几个人跟他一起,讨伐司马昭。大伙都劝曹髦慎重考虑,不可草率行事。曹髦到底年轻,盛怒之下听不进劝告:“你们不去我去!”他亲自带了几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还没见到司马昭,就被司马昭的人给截住了。原来,大臣中早有不义之人将曹髦的行动告诉了司马昭。混乱中,小皇帝曹髦被太子舍人成济一矛刺死。
司马昭先后废黜了两位皇帝,并最终篡位自立,建立了晋朝。因此,“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这句话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成语,用来比喻那些阴谋家的野心已经暴露无遗,已经为人所共知,无法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