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读书》
作者:樱花树(李慧英)
合诵:1.风铃 2.夕蓝 3.颖颖 4.日月同辉 5.阿莲 6.出水芙蓉 7.桃子 8.阳光 9.潇元 10.洋紫
审音:桃子 出水芙蓉 风铃
音频编辑:洋紫 阳光
1. 书籍是能穿越空间的千里眼,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读书的人世界在他眼前,不读书的人眼前是他的世界。书籍是穿越古今的时光机,一眼万年。读书可与古圣先贤神交,可以史为鉴。
2.读书是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看世界,前人和他人的经验可免人重蹈覆辄,可让人少走许多弯路。不读书的人摸着石头过河,终其一生难以走远。
3.书可以助人更出色地入世,“学而优则仕(实践)”,相关理论书籍像武林秘籍,可以指导人事半功倍地在某一领域实践;文艺类书籍可以使人出世,忘掉眼前的世界,忘掉世俗的烦忧。
4.每个人都可能在某本书里看到自己,感受情感共鸣的幸福;或者与同道中人邂逅,畅享一拍即合的快意。优美的诗词散文记录了无数美好的瞬间供作者回忆,供读者欣赏,它们将生活的白囗布捏成了艺术感的造型,寡淡的生活有了小资的情调。
5.贤者读书,经过自己的大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愚者读书迷失在书里,尽信书不如无书。
博览者,一目十行;强记者,过目不忘。
有人追风读新。有人温故知新。
有人读书死记硬背,有人读书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6.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因为“甚解”不是求来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水平决定了你的阅读能理解多少。前者不提高,“甚解”是达不到的。随着自身水平的提高,理解的程度自然会提高。一句诗,儿时读不知所云,长大后读深以为然,后来再读感慨万千。
7.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天文、地理、政治、兵法、道法无所不知,管理学、心理学略知一二。《芈月传》里芈月对公主们读书学艺的领悟:既然让公主们练习琴棋书画,只是为了陶冶情操,增广见识,那宗旨就在于广,而不在于精。战略家着眼的是大局,决策所须者博而非精;战术家,执行者,术业有专攻,读书需精。
8.“徐庶读书务于精熟。”读书的方法有很多种,不是只有精读,也不是只有精益求精地读书才会有大出息。博学的战略家去到战术岗位堆里难以就业,会是门门懂样样瘟的尴尬。不过战略家一旦成功就是大的成功,战术家的成功最多一枝之栖。我们的社会既需要战术家,也需要战略家。
9.王者大多读书,那是在武装脖子以上。有的酷爱读书,博学多才,比如康熙皇帝是学贯中西的学者,是当时中国西学的权威,西欧的天文,地理,数学,理化,医学,语文,音乐他都学得很好,但他最终不能把个人的读书学习和工作联系起来,错失了把中国带进现代文明的机会。他的读书,读的再多也就是个人的兴趣爱好。
10.毛主席是博览群书而成战略家的典范。基辛格回忆毛主席,整个房间的陈设看上去“更像是一位学者的隐居处,而不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全能领导人的会客室”。边读边写,毛选是理论指导实践的经典。指导了中国社会的革命。他的读书达到了孔子一生追求但未能实现的“内圣外王”的层次。
1.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也为稻粱谋。书是敲门砖。敲开门后,有的人“仕(实践)而优则学”,一生手不释卷,有的人进到某门后将书装进麻袋,卖到废品收购站,不再需要了。他读过的书都还给了老师,还给了作者。
2.书籍,强者之重器,可保其在精神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书山里徜徉,犹如走在春天的郊野,花气袭人,心旷神怡。读书是精神的AR之旅,是心灵的SPA。腹有诗书气自华,岁月从不败美人。读书让人有强大的内心,辽阔的精神世界。风霜雨雪,我自安然无恙,自得其乐。
3.书籍是久处不厌的朋侣,那些你记在脑中的诗句,文章,与你生死相随,不离不弃。当你处于人生的低潮或低谷,当你身处孤岛,书籍会是你最忠实甚至是唯一的朋友。旅途,枕畔,任何时空,陪伴之多,比之朋友、伴侣更甚。暗夜里,书会发出光亮,让你远离绝望;雪原上,书是你茫然目光的落点,搜索的眼睛落在某一行三冬暖言,防治了心灵的雪盲。漫漫长夜,何以解忧,惟有读书。那些闪光的句子,支撑你走了一程又一程,直到春暖花开,云开月明。
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最完美,人如此,书亦如此。一本好书应该形神俱佳,思想与文采相得益彰。出版商业化,一些徒有精致的封面和优美的排版,外加商业化的营销炒作,内容却不够卓越的书籍,让人有买椟还珠的被欺骗感。
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读书只能有所选择。达芬奇和富兰克林是通才,跨学科的读书和学习更能有大视野,大成就。大部分的人没有那样的禀赋,或者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只能术业有专攻。
6.欧洲贵族子弟上大学首选读军事,政经,历史,中国处于发展中,实用主义,自苏联人指手划脚后重理轻文。普通人生存和发展是首要问题时,迫于就业的现实,只好务实屈就。但大局的问题,好的战略决策不是纯理科人才能胜任的。很小的例子,太原方特东方神画那种将神话故事以影像结合实景再现的大手笔非文理兼通之人是设计不出来的,施工也非文理工人才通力合作不能完成。商业尚且如此,治国方面更甚。如果没有很多达芬奇、富兰克林那样的全才,文科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国家需要各领域、各个层面博学多闻、视野开阔的战略家。
7.基辛格印象深刻地评论:毛主席谈话艺术非常高超,天马行空之际又能收放自如。今人读书重读轻说,读书就是埋头读,鼓励背,不必说。课文倒背如流;自我介绍一下,结结巴巴。互相交流一下则少说为佳,言多必失。独学无友,孤陋寡闻。说书那叫说相声,逗乐的。村里人以及虽然住进了城市但观念陈旧的人认为,人才大致两种,一种是埋头苦干的(事务型人才,其实就是技工),一种是埋头苦读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那个状态(其实就是书生,书呆子,百无一用那种)。
8.长于口才交际的人,叫耍嘴皮子,外交奇才六国合纵长苏秦被世人揶揄“大忽悠”。长于整合资源的,也属非主流。世俗打心眼儿里就看不上多说的人。言之无文,行将不远。儒家经世致用的内核被岁月消蚀,大教育家孔子的初衷被后世曲解。圣管圣,王管王。
9.重读轻写。拿到作文题目抄范文。我不会写。古人已逝,背鲁迅的文章只是学习的过程,阅读和理解不必有标准答案,可以据各人的经验和思维有不同的理解,言之有理即可。答案标准统一,那不是理解,那是背诵,抄袭。教育的目的是,在这些背诵理解《出师表》和鲁迅《故乡》段落的学生里,培养出来者。考试是为了选拔人才,不是为了选拔考试的机器。
10.学而优则仕,但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当领导,其实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当领导,畅游学海的人未必都能畅游人海,很多畅游学海的人也不喜欢畅游人海。游学海和游人海本来就是两码事。所以现如今企事业里有了技术型和管理型两条上升通道。(其现实情形如何,好像已超出了论读书的范畴。可以由论管理、论人才的上升通道的人在别的文章里写。)
1.某一代父母们读书时被耽误了,所以当今的父母们对子女的教育格外重视,竭尽全力创造好的读书环境,孩子住一个单独的书房,关起门来安安静静学习。
2.日本人由于居住空间有限,习惯在地板上睡觉,孩子在客厅学习,一来父母更容易监督孩子,知道他在干什么;二来从小就让孩子适应在不太安静的环境下学习,以便长大后更好地适应各种(环境不可能完全安静的)社会工作。
3.我们的孩子被放在一个个无菌的容器里培养,学业完成后他们要花更长时间更大力气才能适应完全不同性质的工作环境,何谈工作的有效和高效。
4.政务大厅繁忙时嘈杂如菜市场;医院的窗口排着长龙,通道人头攒动,往来穿梭;学校的会场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交警来到事故的现场,不可能没有人走动;驾驶员不可能禁止乘客讲话,有时乘客安静不讲话,但你不能禁止横风呼呼地吹;信访局的办公室,群众有时要集体闯入的。
5..刑警、法警、士兵等等职业的工作环境更毋庸赘言。只有极少数科学家、学者在安静的实验室、办公室工作。大部分的人终生在噪声和干扰状态中工作,我们的大量人才需要适应噪声,适应被干扰,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同时还要有几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机灵。只有专注力是远远不够的。和平年代的工作尚且如此,发生战争更不待言。
6.在自然的环境里读书,父母在交谈,走过来走过去,老二在地上玩,我在证明第五大题第二小题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第三步的过程中。
想要学以致用,想要就业,像模拟试卷那样模拟一下未来工作的环境结果会好得多。否则只能是学得很好,却干得不好,眼很高手很低。第一步,把书读好,读好了,下一步,却怎么也走不好。人家一开始就以终极目标指导、规划道路。
7.书里皆是学问,我们孜孜以求。但读书这件事本身的学问太大,太深。有没有人能写出一本书,指导一下读书这件大事。或许能减少!一些人才遍地,怀才不遇,苦于没有用武之地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