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行唐县文昌阁
文/庄木 诵读/刘海平
王之涣登鹳鹊楼写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传世名句,激励多少人在人生道路上不断攀登,从而创造辉煌业绩。崔颢登黄鹤楼留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遗憾,还有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写下的“总为浮云能敝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郁闷,都会让人黯然神伤。王安石登飞来峰有“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诗句,读来让人心潮澎湃!
在我的老家行唐县颍水河南岸伫立着一座文昌阁,高五层,是当地新的地标式建筑。我不懂建筑,说不出这阁的风格有多么古朴或新颖,我也不是文史专家,更说不出这阁有什么来头,是因谁、因何事而建,我所能做的就是进去参观、攀登。
行唐作为千年古邑,自然有许多传奇故事,也不乏奇闻轶事,还有传统手艺、高新科技。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所以我不想赘述。我不是古人,没有羁旅之苦,没有落第之愁,更不会无病呻吟,所以写不出让人伤感的诗句。我长在红旗下、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衣食无忧地享受人生,应该唱一曲颂扬家乡的赞歌。然而,离开家乡已经四十多年,对家乡既熟悉又陌生,变化是看在眼里的,比如路宽了,楼高了,人笑了。但对深层次的了解就匮乏了,所以写不出更细腻的文字来讴歌家乡的沧桑巨变。
作为文人,自然脱不了文人的傲骨,还是想借这次登阁的机会发些感慨。我一级级往上攀登,看到的、听到的都没在心中激起多大波澜,而范仲庵那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居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始终在耳畔回响。我虽居江湖之远,却时刻惦记着家乡的父老乡亲,合计着他们种下的蔬菜、粮食能不能换来好的收成,能不能为上学的子女交足学费,能不能为即将成家的儿子盖起新房、买到新车,能不能为老人和自己养老、生病攒下一笔钱。
全国都脱贫了,我的家乡自然也是脱了贫的,是前进了一大步的,是可歌可泣的。当我走在洁净的农村街道,看着一个个高大的门楼,心里是惬意的。惬意过后,又生出些烦恼来,我最怕曾经的同学从某个角落走出来,问我“做什么能发财”这样的话,毕竟我只希望他们发财,只能为他们送去祝福,却不能为他们指点迷津,更帮不上他们任何忙。
我把心绪收回,看着平静的颍水河,倒不觉得她有多美,只是觉得这是家乡腾飞的象征!我多么盼望每一滴水都能化成财富,飞入寻常百姓家呀!倘若这样的梦想变为现实,那该有多好呀!
文昌阁既是文人的阁,也是文化的阁,更是农民的阁、工人的阁、学生的阁,各方人士的阁,所以文昌为民所盼,工昌、农昌、学昌亦为民所盼。这样一来,文昌阁便不只是文人发感慨的阁,更是农民、工人、学生乃至各行各业从业者心中的阁!倘如此,则不虚此行矣!
作者简介
乔建国,笔名庄木,1965年生,硕士学位,正高级工程师,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河北省音乐文学学会会员,石家庄市作协会员,石家庄市诗词协会会员,石家庄市音乐文学学会会员,行唐县作家协会副会长,中国红枣文化研究中心顾问,出版《双桐雨潇潇》《极度抑郁》《绿野春意》《倔强的紫荆花》《疏影横斜》《秋雨无声》六部长篇小说,在网媒、纸媒发表诗文四百余篇,作词、作曲二十多首,其中《当好一个兵》《颍水河》由石家庄市音协评选为2024年度十大金曲。主编的《农村安全面面观》入选全国农村书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