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赞劳动(外几篇)
作者:平凡(河北保定)
乾坤之间,劳动为基,万物赖其生,家国倚其兴。劳动之伟,熠熠生辉,贯穿古今,惠及万代。
上古之世,先民劳于畎亩,垦荒拓土,播谷植桑。烈日下,汗滴禾土,不辞辛劳,方得粟米之饶,蚕茧之盛,衣食之源始固。其勤于农事,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顺天时,应地利,以双手绘就生存之景,此为劳作之根本,民生之所系。
至若百工,亦以劳为尚。木工运斤成风,雕琢木器,使之精巧实用;陶工抟土为器,经水火淬炼,成精美陶器;匠人之属,各施其艺,以精湛技艺,赋物以灵。彼于工坊之内,专注凝神,心无旁骛,将心血倾注于器物,劳动之美,彰显于毫末之间。其所造之物,或为日用之需,或成艺术之珍,皆为劳动智慧之结晶。
商贾之劳,在于贸迁有无。涉千山万水,通四方之货,使物畅其流,人得其用。彼奔波于途,察市场之变,筹算经营,以勤劳机敏,兴商业之繁荣。虽逐利而不忘本,劳动之绩,亦不可没。
至于士者,劳心于学,穷经皓首,以求真理,以启民智。著书立说,教化育人,为社会之进步,国家之兴盛,贡献心力。其劳动非在形骸之苦,而于精神之造,意义深远,影响宏阔。
劳动之可贵,不仅在创造物质之富,更能升华精神之境。劳作者,于汗水中悟生活之真,于艰辛中得成就之乐。通过劳动,人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实现自我价值。
今之时代,科技日新,然劳动之精神不可废。无论体力之劳,抑或脑力之动,皆为社会发展之动力。人人热爱劳动,乐于奉献,国家则繁荣昌盛,民族则复兴有望。赞哉,劳动!其为生命之歌,永恒之旋律,奏响人类进步之华章。
(注释:1.“畎亩”(quǎn mǔ):田地,田间。2.“运斤成风”:挥动斧头,风声呼呼。比喻手法熟练,技艺高超。斤,斧头。3.“抟土”(tuán tǔ):把土捏成团,文中指制作陶器的工艺动作。4.“贸迁有无”:买卖货物,互通有无。)
论生活之涵养
生活者,如逆旅行舟,波澜起伏。涵养者,为舟之舵,水之澜,能定风波,添韵致,使人生臻于和美之境。
一曰宽容。生活熙攘,人我交接,矛盾龃龉,在所难免。有涵养者,以宽容为怀,如江海纳川,不拒细流。遇人过犯,不疾言厉色,不睚眦必报,而以善念忖度,以理解释怀。蔺相如对廉颇之倨傲,隐忍退让,终使廉氏负荆请罪,将相和而国安。此宽容之德,能化干戈为玉帛,弭纷争于无形,使人际和谐,生活宁谧。
二曰谦逊。满招损,谦受益,乃千古不易之理。涵养深厚者,无论才高八斗,抑或富甲一方,皆谦逊自持,不骄不矜。如孔子,圣德广布,仍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以谦逊之态,纳众人之长,成万世师表。谦逊之人,不炫己能,不彰己功,虚怀若谷,人皆乐与之交。于生活间,能常保谦逊,可不断进益,亦能赢得敬重,生活之路愈走愈宽。
三曰平和。生活风云变幻,祸福无常。涵养高者,处顺境而不骄,如清风过林,不留骄躁之气;遇逆境而不馁,似松柏经霜,坚守淡定之心。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田,于田园之中,悠然自得,以平和之姿,享生活之真趣。平和之人,心若止水,不被物役,不为情牵,能在喧嚣尘世,守得内心宁静,品味生活之美好。
四曰悲悯。世间疾苦,众生艰难,有涵养者,心怀悲悯,见人困厄,如己身受。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虽处江湖之远,仍心系苍生。悲悯之情,驱使人们扶危济困,施善举,行仁爱。此心能暖人心,能化冷漠为热忱,为生活注入温情,让社会更具人道之光。
生活之涵养,如幽兰生于深谷,虽无人赏,而香气自溢。具此数者,方能在生活之舞台上,从容优雅,演绎精彩人生,使生活充满真善之美。
父志微传
家父之坚忍,蕴于微细,潜移默化,传予吾辈,为立身之基,处世之梁。
忆童稚时,家境未裕,家父为谋生计,每日披星而出,戴月而归。农忙之际,于田间躬耕,烈日高悬,汗如雨下,脊背如弓,却未曾稍歇。彼时,吾随父下田,见其双手紧握锄头,奋力翻土,干裂之肤,粗糙如糙石,茧子厚叠。吾问父累否,父微笑答曰:“为家计,这点累算不得什么。”言罢,又埋头劳作。其坚忍之态,深印吾心,此田间之微,传坚忍于吾。
寒冬日,家父于作坊劳作,双手触冰冷之器具,水汽凝于发梢眉睫,化作霜花。作坊内机器轰鸣,噪音刺耳,然家父专注手头活计,目不斜视。一日劳作毕,归家用餐,见其双手红肿,皲裂处渗出血丝,吾心忧之,劝父歇工。父却道:“这点苦,能忍,一家老小还指望我呢。”话语质朴,却掷地有声,坚忍之质,透于言辞,令吾动容。
家中遇困厄,诸如亲人生病,债务压身,家父从未面露惧色,亦未怨天尤人。每于深夜,吾见其于庭院独坐,烟头星火明灭,似在思索对策。白日里,依旧精神抖擞,四处奔波,寻解决之道。待人接物,家父始终和颜悦色,不使家中困境影响他人。其沉稳坚忍,默默承受压力,为家撑起一片天,亦教吾于困境中当坚强面对。
岁月流转,家父渐老,脊背不再挺直,然坚忍之志,已深植吾心。今吾处世,遇艰难险阻,常思家父往昔之态,亦能咬牙坚持,无畏前行。家父于微细之处所传之坚忍,如明灯照路,使吾于人生征途,稳步迈进,传承不息。
萱堂微影
家慈之爱,存于点滴,如春雨润物,细腻无声,滋养吾辈身心,伴吾成长岁月。
晨曦初照,家慈已起,入庖厨,为家人备膳。炊烟袅袅间,羹汤粥饭,皆倾注深情。每有佳肴,必先置吾前,自食粗简,言吾正长身体,需多滋补。吾幼时挑食,家慈变着法儿烹饪,只为吾多进饮食。此饮食之微,母爱尽显。
寒来暑往,家慈于吾之衣着,亦关怀备至。幼时,针黹常伴左右,亲手缝补衣物。细密针脚,缝入温暖与牵挂。稍长,购物选衣,必挑质地优良、款式合宜者。冬日恐吾受寒,早早备下厚袄;夏季惧吾受热,精挑轻薄衣衫。其用心之细,非言语能表。
学业之路,家慈始终相伴。吾幼学启蒙,家慈于旁耐心教导,一笔一划,教吾识字。及入庠序,每至深夜,仍陪坐案旁,看吾奋笔疾书。遇难题愁眉不展,家慈虽学识有限,亦温言鼓励,四处求教,助吾攻克难关。考试失意,家慈不嗔不怒,轻声安慰,与吾分析得失,期吾下次进步。
生活琐事,家慈亦打理得井井有条。家中整洁,窗明几净,皆家慈辛劳所致。吾偶有疲惫,家慈便温言询问,为吾按摩解乏。邻里相处,家慈以善为本,常助人于危难,言传身教,使吾亦知友善待人。
家慈之爱,在每餐热饭,在每件暖衣,在每句叮嘱,在每次陪伴。点滴汇聚,如溪流成河,浩浩荡荡,润泽吾一生。今吾长大,唯愿家慈康健,能得闲享岁月,吾亦当以百倍孝心,报此深恩。
善论
善者,人性之光辉,世风之暖旭,如星璀璨,若水流长。其德馨于千古,泽被乎万灵,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善之初萌,源于恻隐。见孺子将入于井,人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此乃善之端也。古往今来,仁人志士心怀此念,救困扶危,不遗余力。当洪涝肆虐,饿殍遍野,有善者倾其所有,开仓赈济,施粥舍药,使灾民得续命之粮,康复之助;逢战乱纷扰,流离失所者众,亦有善者不顾艰险,收容安置,给予庇护之所。此皆善之显,源于内心不忍,发于即时行动,如暗夜明灯,照亮困厄者前行之路。
善之践行,贵在持久。善非一时之兴,偶发之念,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有隐于市井者,数十年如一日,收养弃婴,供其衣食,教其成才,为社会添有用之人;有医者,悬壶济世,不论贫富,悉心诊治,甚至翻山越岭,为偏远之地送医送药,以仁心仁术,守护百姓安康。持之以恒为善,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其功至伟,其德至厚。
善之影响,如涟漪扩散。一人行善,能感召旁人,进而汇聚成风。昔有义士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旁人受其感染,亦纷纷加入正义之举;今有志愿者投身公益,无私奉献,引得众人效仿,社会爱心如潮涌。善念相传,善举相续,可化冷漠为热忱,转戾气为祥和,使社会洋溢温情,人心趋向良善。
善之极致,在于兼济天下。古之贤君,以民为本,轻徭薄赋,兴修水利,广施教化,使百姓安居乐业,此为大善。心怀天下者,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虽处江湖之远,心系苍生;如孙中山,为民族复兴,奔走呼号,鞠躬尽瘁。此类善举,泽被苍生,功在千秋,为后世敬仰。
善,于人,是良知的彰显;于社会,是和谐的基石;于天下,是太平的祥瑞。愿世人皆怀善念,常行善举,使善之花遍开世间,共筑美好乾坤。
师者颂
师者,世之烛照,人之楷模,肩负传道授业解惑之重任,关乎家国兴衰、文明赓续。其德馨如兰,其业精似璧,诚为天下尊崇。
为师者,德行为先。当怀仁爱之心,视诸生如己出,不分贫富、智愚,皆悉心教导,关爱备至。以公正为怀,处事无偏私,赏罚明信,使学生知荣辱、明是非。且自身当言行相顾,举止有度,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以端庄之态为学生表率。古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师者以德立身,方能潜移默化,滋养学生品德,使之成为德才兼备之人。
师者之学,必博且精。博则旁征博引,于经史子集、数理化文,皆有所涉,如此方能在课堂之上,信手拈来,为学生开启知识之宝库,拓宽视野。精则于所授之业,穷其奥秘,探其精微,如琢如磨,精益求精。对学术前沿洞若观火,对经典理论烂熟于心,授课之时,深入浅出,化难为易,使学生如沐春风,豁然开朗。若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以深厚学识,培育无数英才,为后世师者之典范。
教学之法,师者需因材施教。知学生资质有别,禀赋各异,故不可一概而论。对聪慧者,引之深入,激发其探索之欲,挖掘潜力;对勤勉而稍钝者,耐心引导,鼓励扶持,使其循序渐进,厚积薄发。课堂之上,或讲授启发,或讨论互动,灵活多变,旨在激发学生思维,培养自主学习之能力。如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各有所长,皆因夫子善施教化,成就斐然。
师者之责,不止于授业,更在育人。关注学生心灵成长,助其树立高远志向,培养坚韧品格。当学生遇挫折而气馁,师者如明灯指引,鼓舞激励,使其重拾信心,奋勇向前;当学生有困惑而迷茫,师者如知心挚友,倾心交谈,拨云见日,为其点明人生方向。
师恩难忘,情深似海。古往今来,师者默默耕耘,燃尽自身,照亮他人,为社会培育栋梁之才。愿天下师者,皆能坚守初心,砥砺前行,以高尚之德、渊博之学、精湛之教,培育更多贤才,续写教育华章,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师之品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品如圭如璋,关乎教化之兴衰,人才之育成,至重且尊。
首当以爱为怀。视诸生如己出,不分优劣亲疏,皆以慈爱育之。忧其学业之不进,喜其点滴之获。生有困厄,师心忧焉,援手相助,解其倒悬。爱能启智,暖人心扉,使诸生亲其师,信其道,学业可成。
其次为正。身正为范,言行如一。于课堂之上,教授经义,严谨笃实,不欺不妄;于校园之中,举止有度,品德高洁,堪为楷模。正己方能正人,诸生观其行,效其德,潜移默化,品行自端。
再者,师当博且精。博闻强识,经史子集,数理诸科,皆有所涉,方能旁征博引,启学生之智。且术业有专攻,于所授之科,穷其奥蕴,探其精微,精进不休。如此,授课之时,深入浅出,游刃有余,令学生获益匪浅。
耐心亦为师之珍品。诸生资质各异,领悟有别。师者,遇钝学累功者,不躁不怒,谆谆善诱,反复讲解,直至豁然开朗。若遇疑难杂问,不厌其烦,倾心相授,以启其思,助其攀登学峰。
宽容大度,为师之美德。诸生年少懵懂,偶有犯错,师当以宽容待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引导其改,而非苛责体罚。宽容能容人过,予人机会,化戾为顺,助生成人。
师之品,为教育之基石。具此数品,方可化育英才,流芳杏坛,为世所崇。
(注释:1.“圭璋”(guī zhāng):古代两种贵重的礼器,常用来比喻人品高尚、气质不凡。2.“倒悬”:比喻处境极其艰难、危急,文中指学生处于困境。3.“杏坛”:相传为孔子聚徒授业讲学之处,后泛指授徒讲学之处,也代指教育界。)
论以感恩之心行世
乾坤浩大,人生于世,受恩之处,俯拾皆是。故当怀感恩之心,践感恩之行,方不负天地厚泽,人间温情。
感天地之恩,万物赖以生。春和景明,惠风和畅,繁花似锦,此天地之赐予。夏之热烈,育万物以蓬勃;秋之丰硕,馈人间以廪实;冬之蕴藏,蓄生机于静谧。山川壮丽,河海奔涌,滋养生灵。人处其间,当敬天地,护自然,珍惜资源,顺时而动,此为感恩天地之正道。
感父母之恩,情深似海。自十月怀胎,至呱呱坠地,父母呵护备至,心血倾注。幼时,衣食住行,皆为操劳;及长,学业事业,无不挂怀。父母之恩,如三春之晖,温暖而无私。为人子女者,当以孝悌为本,晨昏定省,承欢膝下。父母有疾,侍汤奉药,不离左右;父母年迈,敬养终老,使无后顾之忧。此感恩父母之常情。
感师友之恩,润泽心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如明灯照亮前路。从启蒙之初,至学识渐丰,师之教诲,功不可没。感恩师恩,当尊师重道,勤奋向学,以优异之绩,报师之辛勤。友者,志同道合,患难与共。得意时,能直言规谏;失意时,可倾囊相助。对友感恩,在坦诚相待,在急难相扶,在共享喜乐,共担风雨。
感众人之恩,社会因之和谐。陌路人之援手,邻里间之互助,乃至工匠之劳作,使衣食无忧;商贾之经营,令货物流通。众人各司其职,相互成就。当以友善之心,回馈社会,乐于助人,投身公益,为他人谋福祉,为社会添光彩。
感恩之心,非徒为空言,必见于行动。言行如一,感恩之行方笃。心存感恩,则胸怀宽广,乐观豁达;践行感恩,则人际和睦,社会昌明。人人以感恩之心行于世,人间将处处洋溢温情,生活必更加美好。
养生之道
夫养生者,关乎性命之常,摄养之要也。欲得康泰之躯,需明其道。
首重饮食。食宜有节,勿贪厚味,肥甘之属,虽适口腹,然过则伤脾胃。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调和而食之,可滋脏腑,养气血。且饮食之时,当细嚼慢咽,以助运化,勿暴饮暴食,致肠胃之疾。
次为作息。昼夜交替,天道有常,人亦应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顺乎阴阳。夜卧宜早,以养肝气;晨兴勿迟,使神气清爽。起居有定,身体安舒。若通宵达旦,耗精伤神,久之,诸病丛生。
复以运动为要。动则不衰,气血流通。或散步于庭,或习拳舞剑,或登山临水,皆可使筋骨强健,血脉和畅。然运动亦当适度,不可过劳,致伤形骸。
情志之调,亦养生之关键。心平气和,喜怒有节。勿忧思过度,勿嗔怒无制,以豁达之怀,应万变之事。心宽则体胖,气顺而身康。
养生之道,非一时之功,需持之以恒,谨守而行之。如此,则能延年益寿,享天年之乐。
医之德论
医道,仁术也,关乎生死,系于民生,其德至重。古之良医,无不以修德为先,而后精于术业。
夫医者,当怀恻隐之心。见患者之疾苦,如身受之,感同而情切。不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视彼苦恼,若己有之,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谓苍生大医。
诚,亦医之德基。处方用药,宜精审详明,不可敷衍塞责,投药失当。诊病之际,必悉心察究,辨证论治,勿为名利所诱,妄言病情,以欺患者。若遇疑难,当不耻下问,博采众长,不可固执己见,贻误病机。
谦谦之态,亦为医家所尚。医道渊深,学无止境。纵使医术精湛,亦不可自矜其能,傲视同仁。须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每遇高贤,当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如此,医术方能日进,医德亦得彰显。
再者,医者当守密。患者所陈隐私,病家之隐情,皆当缄口不言,视为机密。不可为逞口舌之快,宣扬于人前,致患者蒙羞,身心受损。
医之德,为医道之魂。具此数德,辅以精湛医术,方可悬壶问世,拯疾救厄,普惠苍生,流芳后世。
(注释:1.“妍媸”(yán chī):指美丑。2.“苍生大医”:指能普救众生的贤良医生,源自孙思邈《大医精诚》。3.“病机”: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4.“悬壶”:指行医、卖药,为医者之代称。)
父母之爱
父爱如岳,凝重而深沉,常寓于无言之中;母爱若川,温婉且绵厚,每显于行事之际。二者虽表异而实同,皆以深情育子,倾其所有,无所求报。
父之爱,刚而内敛。忆童稚时,尝遇困厄,父虽未多言抚慰,然其坚毅目光,如炬照心,予我勇气,使知不可轻易言弃。及长,学业事业之途,每有挫折,父亦不多作劝勉之语,仅以沉稳身姿,默默为我撑起一片天,为我遮风挡雨。其行也,或为深夜归来时桌上温热之餐食,或为遇困境时悄然递来的那笔助力资金。父之爱,不形于言辞,而见于细微,似山之巍峨,虽无声,却坚实可靠,为我人生之基。
母之爱,柔而无尽。自呱呱坠地,母便悉心照料,寒暖饥饱,无一不察。幼时,母伴我左右,教我言语,引我学步,每一步成长,皆倾注心血。稍长,学业之劳,母常伴灯前,目光温柔,关切之情溢于言表。生活琐事,母亦打理得井井有条,为我营造温馨之家。母之爱,如潺潺溪流,润泽心田。其言语,多为叮嘱关怀,虽絮叨,却满含深情;其行为,无论缝补浆洗,还是嘘寒问暖,皆为爱意之流淌。
父母之爱,一生相伴。父以其沉稳坚毅,教我直面人生风雨;母以其温柔慈爱,护我成长之路。岁月流转,父母渐衰,然其爱愈醇。为人子者,当铭记于心,感恩图报,以慰亲恩。
诗以养心
世之纷扰,如沧海之波,人心易为所乱。然有一径,可使心宁神逸,即诗之道也。
诗者,发乎情,止乎礼义。其情也真,或感时伤事,或叹物思人,皆源自肺腑。当处喧嚣尘世,心为俗务所累,展卷吟诗,仿若置身桃源。读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顿觉心与自然相融,淡泊之意满溢;诵太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则豪情满怀,阴霾为之一扫。
诗可移情。观山川壮丽,心有所感,诉诸诗句,山川之灵秀便凝于笔端,情亦得升华。逢遇挫折,借诗以抒愤懑,将块垒化作韵律,心之重负渐消。诗亦能启智,其寓意深远,或含人生至理,或彰历史兴衰。品杜子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知人间疾苦,世事不平;悟王摩诘“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明顺逆之变,皆为人生景致。
以诗养心,如春雨润物,潜移默化。久浸其中,心自澄澈,如琉璃之净;气自平和,若微风之柔。于纷扰人间,守一方诗意天地,滋养心灵,岂不快哉!
(注释:1.“块垒”:本意为土块,文中比喻郁积在心中的愁闷或气愤。2.“杜子美”:即杜甫,字子美。3.“王摩诘”:即王维,字摩诘。)
廉寓民心
夫廉者,政之本也,民之望也。其关乎家国兴衰,社稷安稳,实乃治国理政之要枢,民心所向之归依。
古之贤吏,廉以修身,洁以奉公。于公堂之上,断案公正,不徇私情,不受贿赂,如包拯之铁面无私,明镜高悬,使善恶有分,曲直得辨,民众信服,咸颂其德。于政务之中,克勤克俭,节用爱民。不铺张浪费,不奢靡浮华,以有限之资,谋百姓之福祉。李冰父子治水,殚精竭虑,清廉自守,倾心力于都江堰之兴建,泽被后世,万民感恩。
廉者,能得民心,聚民力。当官吏廉洁奉公,民众见其一心为民,无有贪腐之弊,则愿与之同心同德。遇灾荒,民众信官吏能公正赈济,必积极配合,共渡难关;逢建设,民众知官府不从中渔利,必踊跃参与,齐心协力。盖廉如春风化雨,润泽民心,使上下一心,社会和谐。
反之,若官吏贪腐成风,搜刮民脂民膏,中饱私囊,民必怨声载道。上行下效,风气渐坏,社会动荡不安。民心既失,国将危矣。故廉与贪,乃存亡之关键,兴衰之枢机。
为君者,当以廉为纲,选贤任能,严惩贪墨,整饬吏治,使廉风盛行。为官者,当以廉为宝,守身如玉,克己奉公,造福百姓。如此,则廉寓民心,民安国兴,太平之世可期也。
论幸福人生
人生于世,所求各异,然幸福之境,众人共慕。究幸福之真谛,非独财富之盈、声名之显,实乃心之安、情之悦、行之适,三者相济,方得圆满。
心之安者,内守正志,不随波逐流。于喧嚣尘世,能静以修身,明心见性。不为外物所诱,不为荣辱所惊。若颜回,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以道自乐,心无纷扰,此为心安之范。心若安,则如止水,纵遇风雨,亦能泰然处之,此乃幸福之根基。
情之悦者,亲情、友情、爱情,情情相暖。亲人间,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融融泄泄,共享天伦之乐。如孟母三迁,为子成才,母爱深沉;曾子杀猪,立信于子,父教谨严。友朋间,相知相惜,道义相砥,危难相扶。管鲍之交,鲍叔牙深知管仲之才,处处护持,成就佳话。至于爱情,相濡以沫,生死契阔,与子成说。如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当垆卖酒,情比金坚。情之悦,如春日繁花,绚烂生命,使人心生欢畅,为幸福添彩。
行之适者,能遂己愿,做心喜之事。或耕读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于山水之间,得自然之趣;或钻研学术,皓首穷经,探索未知,一朝顿悟,其乐无穷;或投身公益,扶危济困,为他人谋福,内心充盈。行合心意,劳而不倦,每有所成,皆感满足,此为幸福之展现。
然幸福之途,非皆坦途,亦有荆棘。唯以乐观之态,坚韧之心,处逆境而不馁,遇挫折而弥坚。如此,方能在人生旅程中,寻得幸福真意,尽享生命之美,成就圆满人生。
论爱之真谛
爱者,世之至珍,心之至柔,贯穿乾坤,融于万类。其真谛幽微,非言辞可尽述,然细究之,亦可得其要旨。
爱以仁为本。心怀仁爱,视人如己,见彼之苦,若身受之,不假思索,援手以助。古有仁人志士,见苍生流离,战火纷扰,挺身而出,救民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此乃大爱情怀。小而言之,于邻里之间,尊老爱幼,互帮互助;于亲友之际,患难与共,祸福同当,皆仁爱之彰显。仁爱之爱,无私无我,推己及人,如春日暖阳,暖人心扉。
爱以恒为基。真爱非一时之兴,如朝露易逝,而应历久弥坚,矢志不渝。夫妻之爱,同甘共苦,携手相伴,纵岁月沧桑,容颜老去,情比金坚,不离不弃,此为伉俪情深。父母之爱,自子女呱呱坠地,至其成家立业,关爱始终如一,为其遮风挡雨,操持一生,无怨无尤。此长久之爱,如参天古木,根扎大地,岁月流转而枝叶常青。
爱以尊为贵。真爱之人,必相互尊重。尊重其志,不强行干涉;尊重其性,不刻意改变。朋友相交,尊重彼此之见解,虽有分歧,亦能和而不同,坦诚交流。恋人相处,尊重对方之选择,理解个体之差异,而非将己意强加于人。尊重之爱,如清风拂面,舒适自然,使彼此皆能自由绽放生命之华彩。
爱以宽为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爱者当有宽容之心,容其小疵,谅其不慎。亲子之间,子女偶有过错,父母以宽容待之,耐心引导,而非苛责打骂,使其能认识错误,改过自新。伴侣之间,亦需包容体谅,生活琐事难免摩擦,然以宽宏之心处之,自能化干戈为玉帛,使感情愈发醇厚。宽容之爱,如浩渺江海,纳百川而不拒,容万物而不争。
爱之真谛,仁、恒、尊、宽四字尽之。若人人能体此真谛,以爱存心,以爱行事,则人间处处皆春,和谐美满之景可期。
论正义之力
正义者,天地之正气,人间之圭臬,其力磅礴,如洪钟巨响,震聩醒愚;似利剑高悬,惩恶扬善。虽历经千古,风云变幻,正义之力,始终熠熠生辉,为世道人心之砥柱。
正义之力,首在激浊扬清。观夫历史长河,奸佞当道,乱象丛生之时,必有正义之士挺身而出。如包拯,铁面无私,于公堂之上,辨是非,断曲直,不畏权贵,不徇私情。哪怕皇亲国戚,犯法则严惩不贷,以正义之剑,斩尽人间邪恶,使百姓得以伸冤,官场风气为之一清。又如海瑞,刚正不阿,力劾贪官污吏,整治弊政,虽仕途坎坷,却始终坚守正义,其事迹传颂千古,令后人敬仰。正义者,以无畏之姿,扫除世间阴霾,还乾坤朗朗,使善恶有报,彰显天理昭彰。
正义之力量,亦能凝聚人心。当面临外敌入侵,家国危难之际,正义成为一面旗帜,汇聚起无数仁人志士。岳家军,以“精忠报国”为正义之号召,将士们同仇敌忾,虽敌众我寡,却屡战屡胜,令金兵闻风丧胆。其背后,是对国家正义之捍卫,对百姓安宁之守护。正是这份正义,让无数热血男儿舍生忘死,并肩作战,众志成城,筑起抵御外侮的坚固长城。正义使人心凝聚,迸发出排山倒海之伟力,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正义之力,更能推动社会之进步。古往今来,诸多变革皆赖正义引领。昔者,井田制坏,土地兼并日盛,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正义之士倡均田之法,以解民生倒悬。北魏孝文帝,洞察时弊,顺应正义之潮,推行均田制,使无地农民得田耕种,生活渐安,社会亦趋稳定繁荣。此变革之举,因正义而生,为百姓谋福,推动农业社会之发展。
再者,封建礼教森严,女子权益多被剥夺,无受教育及参与社会事务之权。近代以降,正义之声渐起,有识之士为女子争平等之权。秋瑾,以正义为己任,奔走呼号,倡导女权,不仅身体力行投身革命,更为众多女性觉醒点燃希望之火。在正义力量推动下,女子教育逐步兴起,女性开始参与社会事务,社会风貌为之一新。
正义之力量,虽无形,却可感可触。它是勇者心中的无畏,是智者手中的利刃,是民众前行的灯塔。于个人,秉持正义可立世不阿;于社会,弘扬正义则和谐有序;于国家,坚守正义方长治久安。愿世人皆崇正义,使正义之力,如江河行地,日月经天,永照人间。
当代雷锋精神微察
雷锋者,虽逝犹生,其精神熠熠,于当代社会,存乎细微,润若春雨,化人于无形,蔚然成风。
于街巷闾里,见老者蹒跚,行于路中,步伐迟缓,有热心之人,不顾己之匆忙,趋步向前,或搀扶过街,或代提重物,言语温和,关怀备至。问及姓名,往往笑而不答,飘然而去。此细微之举,恰似雷锋当日扶老携幼,以爱与善,温暖他人,无关回报,只为心中正义与关怀。
校园之内,同学有困,学业遇阻,成绩不佳而黯然神伤。便有同窗主动援手,利用课余闲暇,耐心讲解,难题疑点,一一剖析,直至疑惑尽解。其助人之时,专注认真,不求嘉奖,唯愿同学进步。此互助之情,如雷锋之助战友,共同奋进,于细微处见精神。
职场之中,每有工作难题,众人一筹莫展。有员工挺身而出,不辞辛劳,加班钻研,查阅资料,请教专家,终寻解决之法。待问题化解,功劳不居,只言职责所在。此敬业奉献之态,与雷锋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之精神契合,于细微工作之处,彰显担当。
公共交通之上,见孕妇乘车,众人纷纷起身让座,微笑示意,温暖满怀。于城市角落,志愿者清扫街道,关爱孤寡,捐赠物资,皆默默为之,不事张扬。此类点滴善举,或为举手之劳,或需费时费力,然皆源自内心对他人之关怀,对社会之责任,与雷锋精神一脉相承。
当代雷锋精神,非宏大叙事,而在日常细微。它是一次搀扶、一句问候、一次帮助、一份坚守。人人皆可为雷锋,处处皆有雷锋影。此精神如星火燎原,照亮社会每个角落,使人心向善,社会和谐,铸就当代文明之基。
地书地画者之妙境
市井闾巷之间,常见以水为墨、以地为纸作书绘者。其执长杆之笔,蘸水而挥,顷刻间,龙蛇走笔,画卷铺陈,此非独艺事,更兼健身、安神、悦心、延寿之妙。
夫挥毫作书绘,动也。腕臂运笔,或提或按,或疾或徐,身形随势而转,步趋因韵而移。恰似太极之运转,周身气血,随之畅行。其力虽不若举重拔山之猛,然绵绵不绝,久而行之,肌肉渐丰,筋骸日强,关节灵活,此健身之效一也。于城市喧嚣之中,觅一静隅,心凝于笔端,神注于地面,外界纷扰皆不能乱其志,此专注之功,可使浮躁之心渐趋沉静,烦忧尽散,此安神之妙一也。
且地书地画,随心而发。兴之所至,山水之灵秀、花鸟之娇妍、字迹之飘逸,皆跃然“地”上。每成一幅,观者或驻足赞叹,或交流品评,创作者得众人认可,心中喜不自胜,此悦心之由一也。心既悦,气自和,气血和畅,则脏腑安宁。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长期浸淫于此,身心愉悦,自然延年益寿。
故以水为墨,作地书地画者,于寻常之处,得养生至道,诚为生活之雅趣,生命之妙法也。
论读书之妙用
书者,人类智慧之结晶,文明传承之载体,其用大矣哉,于个人、家国皆有非凡之效。
就个人而言,读书可启心智。混沌之初,人如璞玉未琢,蒙昧无知。然开卷而读,仿若置身知识之宝库,古今中外,万千智慧汇聚一堂。读经史,如与古圣先贤促膝长谈,明兴衰之道,晓为人之理;阅诗词,似沐春风化雨,感世间百态,悟情韵之美;研科学之著,若探索未知之域,开拓思维,增益创新之能。自识字开蒙,书便如良师益友,引吾等走出懵懂,渐通世事,心智由此启迪,日臻聪慧。
读书亦能修身养性。尘世喧嚣,人心易为物欲所扰,浮躁难安。而沉浸书中,能使心归宁静。一卷在手,忘却俗务纷扰,仿若遁入世外桃源。读老庄之书,可养豁达超脱之性,不为功名利禄所累;诵孔孟之言,能育仁义礼智之德,规范言行举止。书中之哲理,如清泉洗心,使杂念渐消,品性愈纯。常读书者,气质如兰,言行优雅,内心平和,处世泰然。
再者,读书助人立业。“书中自有黄金屋”,此非虚言。古之学者,苦读经史子集,一朝科举得中,施展才华,为朝廷效力,成就一番事业。今之世人,钻研专业书籍,习得一技之长,于职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无论是科技研发、商业经营,还是文化艺术创作,皆需知识储备,而读书正是获取知识之捷径。通过读书,掌握先进理念与方法,提升能力素养,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基础。
至于家国,读书之功亦不可没。国民皆好读书,则国家兴盛,民族复兴有望。众人以书中智慧为指引,投身建设,可推动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古有“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读书人胸怀天下,以所学为国家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当此时代,读书更是强国之基,唯有全民热爱读书,提升整体素质,国家方能在世界之林屹立不倒,繁荣昌盛。
读书之妙用,如春日之雨,润万物而无声;似暗夜之灯,引迷途而致远。故当勤读不倦,尽享读书之乐,汲取书中精华,成就精彩人生,助力家国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