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青泥坊(青泥城)
唐代杜甫的《崔氏东山草堂》诗中有"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之句。这里的白鸦谷即鸭峪,属于蓝桥河谷向南分支。青泥坊又在哪里呢?
最早的青泥坊在青泥城内。雍正、嘉庆和民国版《蓝田县志》"青泥城"条皆引《水经注》条文,"魏设青泥坊于城内,世谓之青泥城。"
什么是坊呢?
不要简单理解为作坊。
《说文新附》说:“坊,邑里之名。”“邑里”即城镇中的街道里巷,此为“坊”的本义。古代城邑四周街道多呈方正布局,“坊”最初即是城中棋盘块状的方正居民区。
坊起源于西汉。长安城以160里为区划,“室居栉比,门巷修直”,便滋生出“坊”的概念,如《艺文类聚》卷62“坊”条引《汉宫阙名》道:洛阳故北宫,有九子坊。
坊发育曹魏邺城,其平面呈长方形,一条东西干道,将全城分作南北两翼。干道以北为统治阶层活动区域,域中为宫城,干道之南为居民区,划为若干坊里。
洛阳城也有坊。晋左思《魏都赋》中有楸梓坊之名。
坊正式定型于北魏。定都平城后,"城西为宫城,四角起楼,女墙,……伪太子宫在城东,亦开四门,瓦屋,四角起楼……其郭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每南坊搜检,以备奸巧"。(《南齐书·魏虏传》)
坊内筑墙,高墙合围;坊口立门,是为牌坊。一个里坊俨然一座小城,大城套小城,小城连小城,并专设官员士兵管理把守。以晨钟暮鼓为号,定时启闭关合坊门。
这就是“北魏平城坊”的里坊管理模式模式。以后随魏孝文帝又复制于洛阳。从发掘情况看,洛阳城设220个坊,一般是一里见方为一坊。
北魏的里坊制下来又被隋唐复制于长安,达到了鼎峰。
青泥坊的设置说明了什么呢?
北魏新建青泥城,是为了设置青泥军。这是北魏最早实行的军制。设置军镇,镇有镇将,军有戍主。驻军由军户(营户)提供。边地军镇单纯军管。内地军镇兼领民政。太武帝灭夏国,占领关中,设长安镇。于是在蓝田设置青泥军。
当时蓝田县城在今县城西北三十里的华胥一带,而蓝关古道又是南北交通要道。蓝田县城远离蓝水河谷中的古峣关和古青泥,不利于加强对南方的防御和控制。
于是为青泥军建设新的治城。这个治城就是峣岭北,今营上村一帶的新青泥城。城内青泥坊的设置,说明这个城除了戍主官署和驻军之外,还有平民。这个新青泥城的建立,是北周时将蓝田县城搬至新址的先兆。
新青泥城,因其地对峣岭,又多柳,所以也叫峣柳城。这是一个新的峣柳城(蓝谷内老峣关所在城是老峣柳城,见《再论峣柳和青泥城》一文。峣柳城的名字为刘裕所起,我有另文《思乡城在何处》进行说明)。
为什么位于今址的蓝田新县城叫峣柳城,又被称为青泥城?说明了什么呢?
原因就在于北周建德二年从华胥一带的老县城搬迁县治时,首先搬到了这个曾设置过青泥军和青泥坊,同时叫峣柳城的青泥城。
后来又于其北,今县城地址新建大城,也起名字叫峣柳城。
后人不知,将位于青泥城的峣柳城同峣柳大城混淆在一起,所以亦称峣柳大城为青泥城。
至于那个青泥城,北周时在其侧设置了青泥关,后因蓝田县治迁于此处,叫蓝田关。隋唐蓝田关迁至牧户关一带后,青泥的名字并未消失。唐代附郭有青泥驿。清代玉山乡青候里,有一个叫"青泥坊"的村子,就是青泥名称的最后遗迹。而明清时引灞河水称青泥坊渠,应该就从青泥坊经过,故有此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