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城里的朱家香店
/伧夫
民国后期,宜兴城里的香店大致有五家。东大街有林家香店和朱家香店,林家香店店主叫林金山,朱家香店店主叫朱龙大。南大街和北大街各有一家,店主姓氏不详。南大街的大家都叫他小范,北大街的大家都叫他小老亨。另外蛟桥南堍有一家,店主叫杨洪根。这些店都是自产自销作坊式经营,规模不大,仅一到两小间门面,那时的小间门面室内宽不足六尺。其中以朱家香店历史较长,知道的人也多一些。
朱家来自泰州东门,其开谱祠堂属于诚正总堂。大约在太平天国以后,江南地区在历经战乱特别是清军和西洋军报复性屠杀(如对宜兴屠城)后,人口聚降,土地大片荒芜,耕地一度跌价至两斤盐钱(约一百铜钱)一亩。如此低廉的生存和投资成本,经江北各地官帖(政府公告)一透露,当即吸引了大批人士南下发展,其中就包括朱家一族多户人家,这大约是朱龙大太公一代的故事了。
朱龙大这家到底是在他太公手里还是在他公公手里来的,已经无法考证了。他太公或公公有没有亲兄弟以及亲兄弟在哪里,现在也一概不知。他们在宜兴西横街弄了一小间店面,开始了泰州的老行当做香卖香,字号叫做朱天福。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朱龙大三岁时,母亲病故,七岁时,父亲也撒手而去。少失怙恃的他,只得投靠堂叔朱顺生。朱顺生在高塍北街开了一间叫朱万兴的南货店,与所有的南货店一样,也附带出售祭祀香烛。后来成年的朱龙大便在高塍西街中段兆屋开了间香店,独立经营,取字号为朱源盛。这里的兆屋就是一次性向主家支付一笔钱财,租用该房子若干年,届时,主家凭原额钱财赎回,不另计租金。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军对县城多次轰炸、占领和烧掠,宜兴城再次遭受大规模破坏。特别是繁华的东大街,一片狼藉。四十年代初,朱顺生乘着战后地价便宜,在东大街老北门弄东侧建造了一家客栈,起字号为新新旅社,并交给发妻朱缪氏经营(共和国初年,朱缪氏将该客栈主动献给了政府)。朱顺生另一个堂兄弟朱金生所经营的朱天源香店,这时就掩埋在东大街书院弄对面的废墟中,房屋性质是兆地自建,生意清淡而家庭负担又重的他,已无力再建,便动员朱龙大到城里来造屋发展。于是朱龙大便筹了些资金于1943年在朱天源原址上建造了两小间楼屋,打出朱源盛字号开张营业。
为了报答朱金生,便把高塍的朱源盛香店给了朱金生经营。共和国初年,由于政府提倡破除迷信移风易俗和广大人民群众思想觉悟的提高,加上政府对香烛业课税从重,城乡各香店陆续歇业。改革开放后,香烛业有所恢复和发展,现在几乎是遍地开花,大多发展出了机械化,规模化生产。但朱家后人已经没有一人从事该行业了。
朱顺生儿子从事宜兴检察工作,外孙从事宜兴客运业领导工作。朱金生的大女儿在武汉做护士,大儿子临解放时被国民政府军抓空饷壮丁后失去消息,小儿子做长江轮水手。朱龙大在新街供销社从事饮服业工作,大儿子在城里当了会计,二儿子是电工,三儿子是宜兴划归无锡后第一批红案一级厨师,女儿是北京市小教高级教师。
现在享誉台湾的台中大雅乡朱庆春香行传下来的做香规矩:走路不跨香枝香末,做香时虔诚无语和晒香不过午这三条戒律就与宜兴朱家业训非常吻合。他们的香行开创于光绪十三年,略晚于宜兴朱家香店,现在的传人是第五代人朱佑宗,也许当年同属南下江南而后才辗转去台湾的吧。
(刊载于常州吴文化研究会《中吴》杂志2024年第1期)
作者简介:
伧夫,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早年毕业于宜兴丁山小学。喜好文字,曲作《旅游走过泉城路》2022年获爱词曲网“词曲中国”全国评比人气银奖和专家评比三等奖,《宜兴武术》2024年获爱词曲网“共和国旋律”全国决赛铜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