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日第一节 ,九州大地庆新年
/路边
一月一是重日,也就是春节。一年有十二个重日,就有十二个重日节,春节是第一个重日节。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春节是袁世凯批准设立的,历史不长。历史长的是元旦,因为一月一成了春节,1949年新中国便把西历一月一定为元旦。
过年是中国人最大的节日,我们江苏宜兴当然不在例外。先说年的来历,相传“年”是一种猛兽,每到腊尽便来袭击人类,我想大约是狻麑1、虎豹一类,天寒地冻,特别是大雪封山,找不到食物,发现人正好下口。这应该不指定哪一天,所以人们只好加强防范。开春了,年的食物多了,威胁终于减轻,这就算过了“年关”。没有遭殃的,要庆祝劫后余生,要感谢神灵保佑。后来人们团结起来聚居成村,遇年再来或驱或猎,终于使其望而却步。但人们围绕年而形成的习惯却传承了下来,譬如张弓,后来是用石灰在地上画弓,又如过年互贺互庆,再如腊祭谢神等,这样年就成了一个节。这个节,成书于战国时的我国第一部词典《尔雅》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
在年岁的基础上,人们根据四季的周而复始创造了历。先是大火历和干支历,上千年后的公元前2698年,史官大挠和祭师南正重等人又创制了黄帝历。现在也可以使用华元历,譬如本文写作时间为西元2014年3月15日,华元则是五〇一四年二月十五日。有了历便有了具体的日期,人们将“年”放在立春并定为岁首第一天。落下闳《太初历》以正月初一为年,称为元旦,并置二十四节气。民国二年,中国政府法定称年为春节。
宜兴人过年,有句老话叫“旬尽侯穷相别岁,却年迎祥庆新春。”大年初一醒来先吃一只橘子,“橘”通“吉”,叫纳吉。起床要穿新衣服,实在没新的也要是新洗干净的,这叫除旧迎新,有官职功名的则要穿起官职功名制服。男主人要带着全家敬香拜家堂中霤神,然后还要拜祖像。祖像一般挂三天,到初三傍晚收起来,叫落神。再是开门拜日月星三光和放爆竹,爆竹三支即可,爆竹头上,要塞些剪碎了的金银纸屑,这样一放便是“金银满地”。这叫“三声爆仗发元辰,启户争迎岁首春。”开门炮仗后是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
早饭是小汤圆煮熟捞起滚糖吃,这叫团团圆圆甜甜蜜蜜。中午吃面,禁吃汤饭,否则会出门总有雨。晚上不能点灯,这叫大年初一黑碌秃,高低田稻一齐熟。初一还是老鼠嫁女日,如果听到老鼠闹腾是大吉大利。这天不能动刀动针,不能扫地,不能向外倒水。动刀动针会惊了吉神“如愿”,扫地倒水会把财喜驱赶了。但能书能诗者要在红纸上写些诗词吉句,这叫“元日书红,万事亨通。”我小时候这天是跟着一帮村童在本村挨家挨户拜年,身上所有口袋都装满了拜年拜来的瓜子蚕豆等。
初二日,农家要扛着锄头下地,叫划田财,当然也要象征性劳作一下。除夕封井初二开,初二可以担水了。初三开始出门拜年,第一是女儿将雏携夫回娘家,女婿拜泰山泰母,所以乡村道路开始行人不断。初一初二不欢迎拜年,据说会被吃穷了的。初五是路头星君生日,所有开店打工跑码头及在外求学做官等的,都要在门外左侧席地供面并上香放爆竹,以祭祀路头星君。讲究的还要进行軷祭,即祭礼完毕以车轮碾压祭牲。老话说“出门自古难,路头保平安。”路头星君就是战国时《礼记·月令》所说的五祀“门、户、霤、灶、行”中的行神,商人又叫他财神。这天家家吃面,关了四天门的商店也开张营业,老板招待伙计吃面,老板不叫的伙计或叫了不来的伙计视为解除今年用工合同。这之前街上是店不开门摊担相接,小贩主要兜售儿童食品玩具等物,也有杂耍游戏。
初七为人生日,宜兴城里人要到瀛园边上的城隍庙去给蛇神蛮家上香,以纪念人祖盘古。宜兴籍江苏人民出版社副编审缪亚奇,在他的《江南汉族崇蛇习俗考察》一文中说:“从前宜兴县城城隍庙内,有蛮家星君配享神神像。那是纯粹的蛇像,螺旋式地盘踞着,蛇头处于中心,向上仰伸,供人祈拜。”过去有元旦十生日之说,即一鸡二犬三猫四鼠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豆十棉花,初一到初十,分别是他们的生日。初八日有雨为吉,老话叫“元八雨吉”,元八即正月初八、十八、廿八。高塍亳村小学退休校长周祖名告诉我,过去这天妇女要到街镇庙里烧新年香,拜祭民族先贤和华夏神灵,当天能跑八个庙的,则一年有八方神佑,能合家平安万事通达,宜兴城里则有跑九桥八庙之说。现在交通便利,许多人热心于大年初一烧佛寺香,虽然庙在闹市寺在郊野。现在祠庙硕果难觅,所以也逐渐被人淡忘,初八新年香更是无人提起。初七初八还有看参星习俗,相传根据参星处于月亮边上的位置,可以预知一年丰涝旱兵的祸福,过了初十,拜年趋冷,宜兴民谣笑话人家是:拜年拜到年十八,面皮要用缸爿刮。而拜年人自有吉利话说:拜年拜到大麦黄,某家2代代状元郎。
【注释】
1狻麑(suāní):古代一种似鹿猛兽。
2某家:指所到之家,譬如姨家,姑家,舅家等。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