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之躯,非凡之光
作者:王根杰
当城市尚未睁开惺忪的睡眼,劳动者的双手已开始编织黎明。焊枪的火花在晨曦中绽放,秧苗的露珠在朝霞里闪烁,快递车的轨迹在街巷间穿梭。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实则是文明交响曲中最动人的音符。劳动者不需要华丽的赞歌,因为他们的价值早已镌刻在每一寸被耕耘的土地上,每一块被垒起的砖石中,每一颗被知识点亮的心灵里。
在农资行业深耕三十余载的我,见证了化肥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稀缺品到如今科学配方的演变。每一粒肥料都承载着大地的期待,每一袋种子都孕育着丰收的希望。我的工作或许不如教师教书育人那般显赫,不如医生救死扶伤那般崇高,但我知道,当农民捧着金黄的稻穗露出笑容时,那里也有我的一份微光。正如小区里那对保洁工夫妇,十年如一日地擦拭着楼道扶手,他们的价值不在于工作本身,而在于让数百户居民每天都能在洁净中开始新的生活。
历史长河中,"劳动光荣"四个字从未褪色。从延安大生产运动的纺车,到北大荒开垦的犁铧;从王进喜跳进水泥浆的纵身一跃,到袁隆平田间地头的执着守望。劳动的价值不在于创造了多少GDP,而在于它塑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五一劳动节不应沦为消费主义的狂欢,而应成为我们思考劳动本质的时刻:当人工智能开始取代部分人力,当"躺平"成为某些年轻人的选择,劳动的意义究竟何在?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位坚持手工制陶的老匠人手中,藏在那个凌晨四点起床准备早餐的摊主眼里——劳动是人与世界对话的方式,是生命确认自身存在价值的途径。
当代社会对劳动的认知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一方面,我们推崇"工匠精神",另一方面又有人将体力劳动视为不得已的选择;一方面我们赞美科学家,另一方面却轻视技术工人。这种割裂的认知,恰如只欣赏花朵却嫌弃培育花朵的泥土。在农资行业,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年轻的农艺师不愿下田,销售员不懂作物生长规律。而真正的劳动智慧,永远来自那些将手掌插入泥土的触感,来自对作物每一次呼吸的感知。劳动教育不应是学校的选修课,而应成为每个人成长的必修课。
站在新时代的门槛前回望,那些改变我们生活面貌的,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无数普通人日复一日的坚持。快递小哥记住每户人家的作息,护士熟悉每位患者的习惯,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这些细微处的专业精神,构成了社会运转的精密齿轮。我的农资事业也是如此,从肥料的PH值到作物的需肥规律,从土壤的微量元素到气候的变化趋势,正是对这些细节的把握,才能让每一粒肥料发挥最大效用。
劳动者的尊严不在于社会给予多少掌声,而在于他们对自己工作的那份敬重。当那位环卫工人在清扫街道时挺直腰板,当那位建筑工人在砌墙时追求横平竖直,当那位程序员在写代码时追求极致简洁,劳动的崇高意义便在其中自然显现。我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农民送来的锦旗,不是因为我卖了多少肥料,而是因为我教会他们如何根据土壤状况科学施肥。这份认可,比任何销售冠军的奖杯都更令我自豪。
每一个平凡岗位都是观察世界的独特窗口。农资销售让我看到中国农业的沧桑巨变,从靠天吃饭到科技种田,从追求产量到注重品质。在这个过程中,我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那些在田间地头与农民交流的日子,那些为解决作物病害翻阅资料的夜晚,那些为推广新型肥料走遍乡村的脚步,所有这些平凡的坚持,最终汇聚成推动行业进步的力量。
当夕阳西下,城市华灯初上,让我们记住:每一盏亮起的灯背后,都有劳动者留下的温度;每一条通畅的路下面,都有劳动者滴落的汗水;每一餐可口的饭菜当中,都有劳动者倾注的心血。平凡之所以能够铸就不凡,不是因为工作本身有多么特别,而是因为劳动者将整个生命的意义注入了其中。正如那位保洁工说的:"把地扫干净了,心里就亮堂了。"这或许就是对劳动意义最朴素的诠释——在改变世界的同时,也安顿了自己的灵魂。
【作者简介】
王根杰是“立体营销”与“差异化经营”著作的作者、农资立体营销理论的创始人和倡导者,从事农资营销领域二十余载春秋。曾在国有化肥、农资企业、供销系统、粮食流通领域供职;在安徽省司尔特肥业股份有限公司曾先后任营销常务副总、总经理等职;在四川化工控股集团九禾股份曾任副总经理、磷复肥总经理; 曾任中农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部门总监兼任中农舜天生态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现被业内十几家业企聘请高级顾问和培训讲师,日常写些营销和行情方面的文章在各大媒体上发表。先后被中华合作时报社,中国农资;化工报社 ,农资导报聘请为专家和智库专家。